管教≠打罵,當孩子犯錯時,還可以用什麼方式引導他呢?《少年法庭》有感!

最近認真幫小幸運調作息,畢竟晚上睡不夠白天上學就心情不好,結果,調整有成,最近晚上小幸運睡著後,我還有時間可以追劇耶,不過最近追的劇有點沉重,是近期NETFLIX 排行第一的 #少年法庭,這齣戲第一季共有7個案例,其中,第一案也是真人真事改編,而且還發生在2017年而已……

十四歲以下的少年犯案,基本上是移往矯正所,判刑兩年後就出獄(而且不會有案底),但是,南韓卻發生非常殘忍的分屍命案,十三歲年殺害並分屍九歲少年(原案是少女分屍少女),因此,也引起社會廣泛的探討。

當法官處理完這個案例後說「少年案件,處理的再多都還是難以適應,他們總讓人覺得心裡不痛快」這言論讓人不免心有戚戚焉,因為,一切 #其實都跟教養有關啊

如果根據媒體報導,劇中幾乎100%的還原當時的犯案情節,那麼可以肯定的是,其中一個孩子幾乎不可能改變,因為,孩子發生這樣的大事,她的父母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只有委任律師團,顯現孩子根本沒有大人關心她;另外一個孩子是否會改變,我覺得也有困難,因為至審判結束時 ,孩子的媽媽仍認為孩子很乖,沒有錯,孩子不應該被關,看到劇中父母是這種態度,你會有種灰心的感覺,因為跟孩子最親近的人,只會一昧的寵溺孩子,如何幫助孩子察覺到自己犯錯,並願意改變呢?

所謂的親子教養,嚴格說起來,也是這幾年才風行起來,所以,有很多觀念都是事而非,譬如,很多人會以為「管教」=「責罵/處罰」,擔心如果…現在不罵等事情大條了、孩子大了就管不動了,殊不知,還沒搞清楚狀況(或以為搞清楚)就罵其實孩子內心更反抗(或變得更退縮),其實責罵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會把事情掩蓋住、失去討論空間以及從中學習的機會。

管教,對我來說更像是「約束=認識社會規範」與「教導」!

透過孩子的犯錯,我們可以共同學習「社會的規範」是什麼,知道、認識「規範」,可以學習「思辨」「規範是否合理」。當規範合理,但與個人需求有衝突時,如何學習妥協、配合、爭取彈性。當規範不合理時,我們也要思考看看可以做甚麼去改變(社會進步就是這樣來的啊,如果暫時無法做些什麼又該如何去適應,面對不完美,不也是生命很重要的課題

而上述👆「 #思辨的過程」就是「教導」的一部分,所以,重點在於,我們是否知道要如何引導孩子思考目前遇到的問題,而不是一昧的罵或打,覺得「眼前沒看到」有看見短效就好。每一次錯誤的發生,如果可以帶來好的討論,那麼就有機會可以更「全面性」的看見問題的本質,那麼,「學會如何判斷這個能力的養成」將會是陪伴孩子成為一生的禮物呢。

我並不反對適當的有意識、有目的性的兇(斥責),但那把尺實在太模糊了,還是必須很謹慎地使用,《 #正念溝通》這本書有提到,有意識地使用暴力,是可以的,但是,必須相當的謹慎,有下列的原則可以參考:

  • 使用武力來保護
  • 有意識的使用暴力,而不是出於絕望或習慣,無意識地訴諸暴力
  • 使用暴力沒有時沒有任何惡意,想要是保護而不是傷害
  • 這是暫時的、有時間限制的策略
  • 我們與對方的人性仍保持連結,而不是把他們視為問題或敵人

雖然有上述的原則,但我覺得,教養不要偷懶,應該要思考的是「除了打罵做為管教的手段之外,我們真的沒有其他選擇嗎?

劇中少年犯的媽媽一直堅信自己的孩子沒有錯(可能就是被別人影響…等等…應該罪不至於這麼重) ,希望孩子不要被關,但是,其實一昧的包容,不明辨是非,對孩子的養成是非常危險的,錯了就錯了,重點是,孩子有天還是會回歸社會的(即便判刑20年出獄後也才30幾歲),如何幫助他們在未來的日子裡更適應社會才是父母真正應該做的事情。

這個案例,犯案的兩個罪犯堅持自己,一個患有思覺失調症,一個有嚴重抑鬱與幻聽,想藉此逃避處罰,我覺得這也是我們社會該深思的部分,也許因為生病,有時候會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但是不表示犯罪不用受罰,該受罰時,還是應該要承擔責任,犯錯的行為應該付出代價,所以,我們應該把學習承擔責任當作是學習的一環

總之,管教真的是很難的一件事,因為身邊太少人示範給我們看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絕對不是只有在天秤的兩端 #處罰 與 #溺愛 中做選擇。不如把 #教養 當作是一個連續的象限,在「處罰」與「溺愛」之間有很多選項,譬如,不直接開罵,也不是放著不管,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怎麼跟孩子開口聊,怎麼陪伴他們面對自己所犯的錯誤並練習承擔責任呢!

所以,平常跟孩子的互動相當重要,我從兩個切入,分享給大家,同時附上影音連結,歡迎大家有空的時候可以再花點時間聽:

Part1:孩子犯錯時,除了責罵,還可以做得更多的事是什麼!

 

Part 2 為什麼孩子發生問題,直接安慰、讚美也有問題,因為,鼓勵的話更有力量

鼓勵>稱讚,有很多時候你會覺得,鼓勵與稱讚很像,但是其實是不一樣的,因為,稱讚常是表現好才會說,但是,即使表現不好、孩子感到挫折時,我們也會透過語言鼓勵他。

鼓勵可以說是稱讚的再擴大。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我想,當孩子表現好時引導對方看見自己的特質,而不是要尋求肯定,引導他相信自己,而不是依賴外在的評價,避免跳入比較、依賴他人的圈圈裡,稱讚的陷阱,可能讓對方更不敢努力;看見進步,當他「特別的眼睛」看見不同的亮點,如果你覺得自己無法鼓勵孩子,可能不是孩子的問題,可能是有什麼信念,阻止我們看見孩子的進步,而這部分,是身為父母的我們可以再多工作一點的地方。

鼓勵的部分,未來我也會錄相關的音頻,如有新的內容,再新增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