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認識茶乾,穩坐茶席之泡茶三要素,實作很重要!!〖365-82〗

台灣的茶飲文化很豐富,到處看得到茶,每天也都喝得到茶,但是,每天都在喝的我們,真的懂茶嗎?跟英國下午茶、日本茶道相比,茶,比較像是融入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喝茶,但不見得懂它,所以,當我開始上茶道課,很多人一直不斷的問我,你們到底在學什麼,為了解惑(也為了懶得說明,請點連結),本倫我雖然也很想要猛寫心得,但是,寫筆記,速度似乎永遠都趕不上。今天的筆記,如何泡杯好茶,來學泡功夫茶!

轉眼間,上課已經進入三期,掐指一算也好幾個月過去了耶,每次上課,除了加強一些知識外,老師也很重視實作的部分,雖然已經學了幾個月了,怎麼泡茶的「道理」懂,但是,當老師指定我坐上茶席時,還是會有點不知所措,所以,泡茶這檔事,果然要多練習:

老師「小瓶,請問妳現在坐上茶席,已經知道要怎麼泡了嗎?」
小瓶,點頭「嗯」….其實不知道…沒概念…假裝懂…因為我是舊同學
老師「今天泡的是什麼茶,妳要放多少茶量?水溫多少?泡茶時間要多久。」

接下來沒什麼好說的,就這樣,坐在茶席上被老師電,對對錯錯之間,在實作中學習,從上面老師的問題,其實很快就可以知道,泡茶的三要素,就是:

  • 茶量(泡完茶後,葉底須佔茶壺9成滿為最佳狀況)
  • 水量+水溫(中低溫65~85 ,高溫85~95)
  • 泡茶時間 (20sec ~ 50sec不等)

聽起來好簡單,但是,實際上看到茶葉時,要能快速的決定如何泡一壺好茶,得有一些經驗進行判斷,操作起來不容易,因為每次泡茶可能茶葉的特性不同,選用的泡茶器具不同,就必須適時地調整泡茶三要素的條件。因此,在進入正式的泡茶動作前,也得認識茶葉,泡的是紅茶或綠茶?茶乾的形狀是如何?是條索的還是球形?這些都會影響泡茶三要素。所以在決定茶量時,首先要考慮的是:茶葉的種類茶乾的形狀

茶葉的種類,如果是綠茶或葉狀要低溫水泡,文山包種茶,因為發酵度低,也是低溫泡,而紅茶與普洱茶類的則採用高溫沖泡,你選用的茶品會影響到茶水溫的選擇。接著再仔細地瞧瞧茶乾,是劍片、條索、碎形、半球形、球形、緊結狀,當茶乾的形狀越鬆散,茶葉就要放置的越多,而球狀的茶葉因為還會再繼續舒展,因此茶量要少些。

如何判斷茶乾量是否合宜,當泡完第一泡後,檢查一下茶湯,品茶湯外,掀開茶蓋,如果葉底佔茶壺內部9成滿的空間,就是置茶量適中。

講起來容易,泡起來難,因為每款茶的茶性不同,總得試試才會知道最佳的泡茶方法是如何,老師常說,泡茶可以怡情,可以養性,在不斷的練習過程中,不就是一種靜心與學習。就像是學生時代有次生死學課,老師說「上課是一種修煉,就算課程無聊,你也要來上,因為,無聊的課程是在鍛煉你的耐性。」不久前才跟一些大學的老師、朋友聊天,聊到近期校園現象,記得老師說「辦講座的時候,可別挑週一、週五,因為學生通常沒有修課,不會出席講座,連假大家都要回家或出去玩,連假前一天也別辦活動。」此外,還有一個朋友提到最近有個學弟要被當掉了,結果,老師特地找他聊聊,看是否有機會助他過關,怎知,學生居然對他嗆聲「你們X大的課這麼無聊,我怎麼過關啊」。其實上課無聊,老師當然有責任,但是,學生無法善盡本分,其實也沒有什麼好驕傲,或是立場與老師嗆聲的。

假設,我是那名老師的話,絕對,二話不說,當,同學明年您再來修課吧!

話說,從茶道也可以扯到修課,真是不容易啊,或許是因為,如今已經為人父母了,所以,更加重視這個部分,而學習人生的道理,與學習茶道也是相同的,都是需要不斷的實作累積經驗。所以在復習一下,泡茶前要記得先觀察茶乾,先觀察茶的形狀(球形、半球形、條索)、發酵程度(綠茶、青茶、紅茶),這樣才可以決定茶量、泡茶溫度、泡茶時間,拿到一款茶時,可以先實驗試泡用不同的溫度與時間泡泡看。至於置茶量與茶葉形狀的關係,球狀的茶葉,大約置茶1/4~1/5的茶壺量條索,置茶量大約 1/2~1/3

最後再補充,如何觀茶乾?

  • 判斷顏色,顏色越綠發酵度越低,越紅發酵度越高。
  • 茶業本身是緊結的狀況,或是散散的條狀。
  • 由茶葉的顏色判斷焙火度。

泡完茶,想檢查是否茶量適中,打開茶壺觀葉底,是否佔壺中九成的量,以及,舒展的是否漂亮,茶倒出來時,也別忘了觀察茶湯,可以累積經驗值呢。

泡茶本身可以變化的內容很多,除了三要素外,重要的關鍵更是要有「好心情」,所以,希望大家玩得愉快!!

茶道課程一覽表】請直接點閱參考,認識【流動瓶子】,至粉絲專頁【按讚】,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