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0.wp.com/flowingaqua.com/images/14db7a194c63df.jpg?w=1090&ssl=1)
緬因州的德里小鎮發生一連串的死亡事件(1985),某個同性戀者走出酒吧後,被三人痛毆並丟進水中,但是,尋獲的屍體,肢體卻多處有撕裂咬傷的痕跡,目擊者皆表示,同性戀死者致命的死亡原因,是由一名狀似小丑的人物造成的,這名小丑咬了這名同性戀者,而在此同時,天空飄起氣球,成千上億的汽球,宛如嘉年華會。由於目擊者描繪的景象太過虛幻,警方並不採信他們的證詞,但是,翻閱報紙的麥克卻知道,牠又回來了,就在比爾的弟弟死亡的27年後,牠又復活準備蠢蠢欲動大開殺戒了嗎?
史蒂芬‧金又來了,這本《牠》依舊厚厚的一本,但是獨特的說故事方式,可是緊緊扣人心弦,讓人忍不住一頁接著一頁的翻下去。故事以一場1957年,比爾弟弟,喬治,之死,以及1985年同性戀受暴死亡揭開序幕,他們的死法非常奇妙,身上的肢體都有撕裂的痕跡,死狀慘烈,開場就讓人整個毛骨悚然,感到陣陣寒意,整本書由他們的死亡方式就此定調,驚悚大師出馬,挑動讀者的神經,讓人心驚膽跳,但是,又讓人抑不住好奇,究竟一切是怎麼回事?兇手到底是什麼鬼東西啊!?!
而《牠》另一個引人入勝之處,便是這本書獨特的敘事方式,宛如六名說書者,通力合作,一個接著一個敘述同一個故事,拼拼湊湊的還原過往時光,雖然每個人都是各自獨立的回溯過往,但,情節,卻銜接的非常巧妙流暢。
書中的幾個主要人物,分別有會計師史丹利、電台DJ李察、建築師班、作家比爾、禮車司機兼老闆的艾迪、知名服裝設計師貝芙莉,分別接到一通名為麥克的電話,接到電話的他們,都頓時陷入情緒的恐懼,儘管如此,他們的手還是持續的打包行李,準備前往故里,展開一段冒險旅程。然而好看的地方就是在他們啟程了,但是,卻都模模糊糊的不知道自己將要執行什麼樣的任務,他們只感受到隱隱約約的恐懼,以及,過去的承諾,但是,過去27年來,關於德里的一起,對他們這群人來說,卻彷如謎霧,讓他們想不透也猜不著。於是,他們在各自前往德里的路上,各自沉溺於自己的回憶,試圖要喚回塵封已久的記憶。
這種各自回憶,但情節卻緊緊相扣的說故事方式,是在太厲害了!!
他們回憶的那段德里時光,是27年前,他們11歲那年的事情,記憶中,有他們的友誼、歡笑、各自的煩惱,當然,也有大反派的角色,這主要七人的所組成的窩囊廢俱樂部,有著純真,互助,正義,而大反派,雖然也是小學生,但是,卻壞得很透徹,很討人厭,很煩人,讀起來,簡直就像是,純真組與邪惡組的大對照,比較起來,窩囊廢俱樂部成員間的友誼,更顯得彌足珍貴。這段高潮迭起的小學生生活,不但有魔怪隱約的影響他們的生活,還有現實中陰魂不散的霸凌者存在,看的真的是讓人緊張不已。
史蒂芬‧金厲害的地方就在於,窩囊廢俱樂部成員每次回憶到最令人緊張的時刻時,故事還會切斷,再由另一個人繼續回溯,就像是班回憶到某段被霸凌追打的片段,在躲躲藏藏的緊張時刻,故事忽然停了,讓讀的人又急又氣時,故事接著可能改由比爾接手,比爾先描繪班閃躲的此時此刻正在忙些什麼,接著才是與班的相遇與解圍,史蒂芬這種釣人口味的寫作法,還真的是搞得我讀起來又緊張,又驚悚,又好奇啊!!
史蒂芬‧金的書,每次拿起來,那厚度與重量,都有些嚇人,但是,其中蘊含的豐富又多元層次的內容,卻是讓人閱讀後難忘的來源,其實,讀史蒂芬‧金的書真的很純粹,就是純讀故事,時而恐懼、時而歡笑、時而害怕、時而不捨,就如同書中人物比爾所言「為什麼故事裡一定要有什麼社會意涵?不管政治….文化或歷史….只要故事說得,這些東西不就自然都在裡面了嗎?我是說….你們為什麼不能就只是好好說個故事呢?」就某各層面來說,我忍不住猜想,這或許就是史蒂芬‧金的心聲也說不定,而看到這樣的率真的言論,我也忍不住拍拍手,大聲說「好」啊!!上某些課時,老師總愛抽點發問,要問個究竟,要你分析某件事情深層的意義,作者的隱喻何在,看電影、看小說不就是想要娛樂,想要放鬆,想要快樂,想要嚇自己一下,這麼單純而已嗎?幹嘛要扯這麼多什麼社會主義、女性主義…有的沒有的在其中,老師問到我都想要吐了,因為,我缺乏知識的腦袋瓜,還真是扯不出什麼大道理耶(汗)!!
其實作家只要好好的說故事,那蘊含其中的情感、力道、發人身省的部份,就會悄悄的植入讀者心中,史蒂芬‧金的作品,有時候奇幻的讓人說不出一個道理來,但是,卻讓人忍不住跌入其中想要一探究竟,而我個人就非常喜歡《牠》中所營造出的獨特氛圍,有著童真與邪惡並存的矛盾,有種奇妙幻想,有種勇氣在其中,可能是因為,主要主角們勇敢的行動,就是由那些孩子們組成的,11歲的孩子可以做些什麼呢?在他們無垠的想像世界裡,他們可以勇敢的挺身捍衛世界,然而,27年後,這些已經長大成人的主角們,他們不但遺忘了過去,也失去了真正的勇氣,他們雖然踏上故里實踐當年的承諾,但是,心中卻不免有猶疑、困頓,因而成年後的他們,努力的搜尋塵封的記憶,努力的,向11歲的自己學習純粹的勇氣。
純題外話,看著這群11歲的孩子,擁有疑惑但依舊勇敢的心,相照於30幾歲後,想要前進突破,但是又不免思忖著利弊得失的同一群人,我忽然有種靈光乍現,想到,為什麼成年後,長輩老愛說,趕快生一個小孩,或許傳宗接代、社會責任是他們真正的心聲,但是,看著自己孩子純真的眼神,喜怒如一的表情與動作,我忽然明白,其實,孩子是我們第二次學習的機會,是上天要給我們再次尋找純粹愉快的禮物啊!!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