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料共和國 |的美味關係,關於美食,關於伊斯坦堡,關於希臘!


早就耳聞《香料共和國》是部與香料息息相關的電影,卻沒想到,在觀看的過程中獲得更回憶與體驗。雖然,這是一部希臘電影,但卻是涵蓋了香料與對土耳其的思念。

因為土耳其與希臘間的爭戰,使得原本居住在伊斯坦堡的一家希臘裔居民必須離開土耳其,他們帶著憂傷與不捨離開了一直生活的地方。男主角的爺爺在伊斯坦堡擁有一個雜貨舖,身為雜貨舖的主人的爺爺也是一名熟知各類香料的高手,店內充滿許多香料,在爺爺的教導下男主角在又年即發展出對香料精確的認識,並且,在日後成為一個料理與天文學的高手。只是當戰爭發生時,身為土耳其人的爺爺選擇繼續留在伊斯坦堡,而男主角只能跟著希臘裔的父親一起搬離土耳其。在等待爺爺來到希臘前,男主角開始不斷的做菜,由於使用香料的技巧高超,使得每道菜皆成為佳餚,也讓其父母擔心自己的小孩是個怪胎而下令禁止進入廚房。


故事說的雖然是一家子在希臘的生活,但是,卻在其中暗藏許多對土耳其的想念與認同,從土耳其人聽到壞消息會拍打自己的臉頰開始,尋找方位時要先弄清楚自己家的位置,土耳其在做肉丸在其中加上肉桂示愛等等的橋段,一再的表現出土耳其對於這一家子的影響,想念透過香料得以達成,而爺爺其中一段使用香料教導天文知識也相當經典。

然而,如果單純以為這只是香料的電影那就錯了,在小男主角做菜的過程中,彷彿見到更多這家希臘裔重回土耳其後的適應問題,譬如:男主角的老師質問其父親,孩子一直學不好希臘話的問題是不是因為家人都說土耳其話的關係;以及男主角有次被帶到警察局,警察質疑其父親是如何教育孩子,甚至懷疑他們這群從土耳其回來的希臘人是不是不懂的愛國情操??

這種種橋段在在顯示這家子在希臘社會中的尷尬,在土耳其,他們是希臘裔的居民,因此被逐出伊斯坦堡;在希臘,他們是從土耳其回來的叛徒,缺乏愛國情操,他們簡直裡外不是人。

可見這家子歸國後的適應有多麼困難,這也難怪,在男主角16歲時,其父親說過一段這樣的話「記憶中的希臘比較美好..」,父親流著眼淚說,本來有機會留在伊斯坦堡的,但是,卻因為不願意放棄希臘正教而最終遭到驅逐的命運,而回到希臘,生活變好了嗎?似乎有更多的辛酸與適應的問題,也難怪,父親會在爺爺再次失約,始終未從伊斯坦堡到希臘來看他們時,說出那段耐人尋味的話語!!

嚐一口香料的美味

愈是有機會接觸到不同國家的人,越是有機會接觸到不同國家的人,越是可以發現不同地區對於料理的藝術有著不同的處理方式,這些年嚐過Iraz所烹調的土耳其料理,以及自己看書的學習,發現歐洲人在使用食材上與中華料理最大的差異應該在–「香料的使用」。我們的中華料理使用大蒜、薑、蔥、醬油、鹽巴、糖等作為料理的調味,但西方卻習慣採用肉桂、荳蔻、羅勒增加食物風味。

如果吃不習慣對方料理方式的話,真的很難品味區域食物的美味。

電影裡出現多次用餐的場面,土耳其人、希臘人與華人最相近的地方大約是用餐也是講究熱鬧與豐富,看著一盤盤上桌的食物,讓我忍不住想到Iraz做菜的美味。

我所認識的土耳其人,似乎都懂那麼一點料理,似乎也很願意為了食物而努力在廚房工作著,他們的母親通常是勤勞的主婦,「慣養自己的孩子」就是她們最重要的工作,於是不論是在《香料共和國》或《我的希臘婚禮》中,總是可以見到母親辛勤的在廚房中準備食材的畫面,這種感覺溫馨的就像過往和Iraz相處的畫面。

已經很久沒有嚐到Iraz的手藝了,終於,這次來到北京,又見到她煮菜的身影,她努力的呈現出家鄉的風味,我在北京的晚上跟著她一起品嘗土耳其的家鄉味,碎牛肉加上米飯攪拌,填充入青椒的肚裡,一顆顆依舊外貌姣好的多瑪(Dolma)在鍋裡慢慢被悶熟,最終成品在淋上略為濃稠的無糖優格,完成味覺對土耳其家鄉的想念,我不是土耳其人,卻是少數可以接受這種口味的朋友。

記得最後要離開北京的那一晚,Iraz邀請我和北京的朋友一起享用她所完成的料理,中東口味淋上檸檬的沙拉、烤箱所調味的蒸魚、使用優格攪拌的紅蘿蔔絲,因為完成的匆忙,這沙拉酸了一點,但是,卻是過去在學校時便習慣的Iraz味道,我自然的舀起一匙又一匙的沙拉吃了起來,北京的朋友卻在Iraz轉身去拿東西時對我說「外國人吃東西的味兒,好像跟我們不大一樣」,在瞧瞧她吃沙拉微微皺眉頭的樣子,發現北京的朋友吃得不習慣,我這才仔細的嚐嚐沙拉的味道,才想到,Iraz所習慣使用的香料與華人慣用的有些許不同,也難怪第一次嚐到這位朋友吃得不慣,於是等Iraz回來,我便笑著對Iraz說「今天的沙拉好像真的酸了點喔!」

我一直很想學學她們所做的牛肉餡餅、多瑪、中東沙拉,還有電影裡提到的葡萄葉飯,因為,曾經嚐過這些味道的我,真心的喜歡這些食物,只是,當我這樣想時,Iraz也已經回國了,看來,只能下次到她的家鄉拜訪她的時候,在好好的當她的學生,或是,只能在這個過渡時期裡看看《香料共和國》這樣的電影來解解饞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