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百歲阿嬤的家祭&公祭完成!
阿公與阿嬤相約天上見面,祂們應該已經再會啦!
兩年前百歲阿公上天堂去,阿嬤傷心欲絕,阿公托夢說“妳還要多活兩年陪孩子們喔,讓他們再孝順妳一下,我們再相見”,然後,很快的,阿公下個月就過世滿兩年了,阿嬤依約陪完孩子,讓孩子們有機會照顧她,也到天堂報到,如阿公所說,祂們相會時間到了兩位長輩功德圓滿,可以無愧離開!
今天雖然已經週一了,家祭也已經結束了,但是,身體還在疲憊當中,週六一早搭著統聯到新營,再回嘉義義竹老家,這天天氣是這幾日的最冷,回到三合院裡,稍事休息,簡單吃東西後,就在中午12:00左右開始一連串的儀式,直到近晚上21:00。
週日早上7:00家祭就開始了,嘉義義竹真的好冷,一早起床真的冷爆,但半夜睡前去廁所,真是冷到刺骨,我可是抖著腳去上廁所,隔天一早,挺著睡不好的身軀,開始家祭、公祭、到火葬場–>吃午餐–>不說再見直接離開–>兩天儀式The Ending。
感覺阿公的喪禮好像昨天才發生,負責儀式的禮儀公司還同一家,負責念經的道士(是道士嗎)、晚上牽亡儀式、孝女白琴好像也是同樣組員,一種熟悉的感覺。
週六沒有說睡得很飽,整個流程又一整個緊湊,套句堂妹說的話“整天都沒時間划手機,也好啦,視力保養日”,而空檔時間,我們就坐在小客廳聊聊天,久違的親友團聚,還是滿不可思議的,兩年就這樣咻一下過路,未來大家聚在一起的日子,可能也沒幾次了吧。
雖然我家有長壽基因,但是,這幾年,我也學到什麼事都很難說,珍惜每天的生活,更重要,此外,就因為有長壽基因,健康保健更重要。
因為很多事情都會忘記,趁著現在還有記憶,趕快筆記一下,我相信這樣的喪禮,已成絕響,也許不會再經歷,但是,卻很有這個土地與這家家族的味道,週六中午至晚上21:00
- ♤跪拜請阿嬤住新房子
- ♤全體儀式~跪拜、擲筊、敬酒
- ♤孫子輩儀式
- ♤兒女輩儀式
- ♤全體~吃藥儀式、燒衣服房子
- ♤女兒、孫女輩~站三炷香超久
- ♤全體儀式
- ♤晚餐、孝女白琴儀式、過奈何橋、牽亡儀式
週六這天,儀式開始,就是從跪爬進公媽廳,阿嬤的遺體一直放在這裡,這天要入棺了阿公那次只有長輩們跪爬,我在小客廳坐著聽到長輩們“阿爸住新房囉”,當時就覺得很催淚了。
這次阿嬤入棺,所有的晚輩也一起,我必須要說在跪爬時就很有感覺,除了膝蓋痛之外,也有種進入送行的開始,晚輩先進去排在最裡面,長輩們依序爬進場,阿嬤送進來,看祂最後一眼,堂姐開始嚎啕大哭,堂姐從小在這個三合院長大,一定很捨不得阿嬤啊,聽了讓人鼻酸。
這真的是很傳統的儀式,以前看到的文字,披麻戴孝、捧斗、牽亡、送火葬家屬喊,在這兩場喪禮都看得到,從服裝上,就可以看到輩分、身份的差異。
雖然,我不大在意這些,也覺得,同樣是自己的孩子,哪裡有男女之分、是否婚嫁的差別,在我心中,情感的連結才是重要的。
但是,在這些傳統儀式裡,我才明白,為何老人家的想法很不同,因為阿公阿嬤有四個兒子、四個媳婦、有長孫、有長媳……一字排開,陣勢浩大,真的感覺很有氣勢,有兒子、有長孫,就有人捧斗,如果,死亡是人生的大事,有人捧斗,就讓人安心,因此,也可以理解,為何以前的人會重男輕女。
我跟妹妹披著不同顏色的頭巾,隔天女兒來就問“為什麼妳跟阿姨頭巾顏色不同?”,因為,阿姨沒有結婚,我結婚了,在身份認定上不一樣。
世代想法不同,看著這些儀式,給予尊重,未來,這樣身份的差別,也會隨著老一代的凋零,漸漸消失在我們文化當中吧。
在跪拜完請阿嬤入住新房後,就開始第一段誦經時間,這段誦經大約一柱香,風很大,天氣很冷,接著要跪著聽誦經,再來是擲筊,要三個允杯才可以站起來。
在跪著聽誦經時,真的有點受不了,誦經的師傅團隊,也溫柔提醒“身體受不了的不用跪”、“受不了就站起來沒有關係”……擲三個允杯的過程,很久,一直允不到連續三個,大家就在那輪流猜測阿嬤的心思,最後兒子們輪流擲筊,真的太久了,我還有站起來休息一下。
在站起來之前,我還在想“哇,我都很不舒服了耶,前面那排長輩們怎麼受得了”……
接著,一個轉念“不是啊,我孫字輩都快50了耶,難怪我也有點受不了,什麼我這麼不年輕有歲數了啊”,“不是啊,我阿爸阿母都已經70幾了啊,他們怎麼這麼強咧,應該也很累吧,撐一下撐一下……不行啊,好痛啊,還是休息一下”在等允杯時,我都在想著這些,旁邊走回來的禮儀公司工作人員“什麼,來沒好嗎?”
而跪著堅持不動的堂妹則是在腦中算概率‘’連續三個允杯機率是多少?很難嗎?為什麼擲這麼久?1/2 × 1/2× 1/2 嗎?‘’還在算呢,前面喊出“有了有了,三個允杯了,大家可以起來了,大家慢慢起,互相扶持起來嘿‘’。
這場結束有短暫休息,大家都在說“嘿,阿嬤在擔心什麼呢?”堂妹“應該不是擔心我們有些人沒有嫁吧”……“應該不會,這種事情應該給她的兒子自己煩惱就好”,“是擔心兄弟沒有相吹(互找),也說會,相吹啊”……我們在小客廳隨意聊天,很快的,下一場誦經儀式開始,孫字輩,叫阿嬤的,請準備。
所以,很快的,孫字輩們又回到三合院裡,繼續吹冷風,繼續儀式。
忽然想到,話說三個允杯之後,就是,敬酒的儀式,我忽然不知聽到誰說“阿嬤平常都不喝酒耶,一直敬,一直敬,祂不會醉嘛”那時候都要輪到我去敬酒了,誰,是誰這麼不正經說這個,害我也覺得有點道理,但,我還是有乖乖敬酒。
再來是長輩+長孫長媳的誦經儀式
我們才有時間稍微休息吃零食補充熱量一下
看著大家坐著閒聊,我覺得,此情此景也許不在,但是,這個年紀也接受這一切,生老病死,即將原地解散倒數中……
再來就是全體誦經時間,這次誦經完,就有個吃藥儀式,這個儀式,會由一個小人偶代表阿嬤,王爺加持下,道士餵藥吃,而且,仔細的把藥塗抹在玩偶身上,象徵,所有阿嬤生前的病痛在此一筆勾銷
在看這個儀式時,還蠻感動的,道士拿著毛筆,沾水,一筆一筆的在玩偶身上仔細畫著,想到阿嬤生前,許多器官也衰退了,也是很辛苦,在這些符水的加持下,苦痛不再,身體輕盈走向極樂世界
再來,就是準備到戶外,燒金紙、樓房、衣服,子孫多的好處是,大家圍起來很大圈,拉著繩子設好的結界,可以讓阿嬤的金銀財寶好好的燒
這段因為搭配著熊熊大火,火的熱氣會造成空氣看過去的事物都扭曲了,看過去就非常的魔幻,大火邊燒邊喊“阿母(阿嬤)來拿妳的衣服喔”、“阿母(阿嬤)來拿妳的房子喔”……人就是空無一物的來,也是孑然一身的離去,或許,也不是沒有留下任何遺跡,妳的愛,他人對你的愛,仍遺留在這個世間……燒這些物品,只能是最後的祝福了
而阿公很厲害的是,祂早就把一切安排好了,老了之後,他存自己的棺材本,也處理好老婆的,想要什麼儀式,就自己負責,其他人配合最後一回就可以了
我佩服阿公一生堅毅,在傳統的環境中長大,也會受傳統影響,即便祂代表著家族中那個權威有聲量的人,祂還是會去更新祂的想法,尊重晚輩跟祂不一樣,為自己存棺材本,就不去擔心孩子們的未來了,祂示範自我負責,晚輩也學到這精神吧
最近看了一些記錄片,記錄這代出生於大正時代的長者的故事,出生時是日本人,長大時成為中華民國的一員,身份認同與其他初移民者不同,他們這世代的故事,被隱藏許久,即使到孫輩的我們,也沒有好好學過這些歷史,只有一些名詞,卻不知它的血肉是什麼,而長輩大多內心仍有懼怕,說得也不多……直到我兒女才在學習跟我截然不同的史觀……真的很奇妙
看到沒有太多物品的三合院,想到阿公阿嬤生活簡單,用得簡單、吃得簡單、過得簡單……
但他們的時代卻也是最動盪辛苦的,但,他們卻也異常的堅毅,我想,他們的簡樸也造就健康的身心狀態
吃完晚餐過後,很快的進入孝女白琴的階段,孝女白琴通常需要由出嫁的女兒處理,畢竟是 #孝女白琴 嘛
儀式一整天下來,深刻感受到,對一個傳統的家庭來說,有兒子,有女兒,都是很重要的事情,因為每個人在這場喪禮中,負責的事情都不大一樣
晚上基本上,看的成份比較多,孝女白琴的口白、牽亡歌就是這個時間進入,不過,整個晚上寒風徹骨,真的很考驗身體,加上父執輩們有服裝規定,感覺他們穿得不太暖,從阿嬤過世他們便都返家未離開過,一直到近期寒流一波波的來襲,好幾個已經開始感冒了,真的是不容易的夜晚
兩年前的喪禮,孝女白琴那一段,是兩位姑姑燒紙錢,老爸兄弟們跪,今年讓孫子輩們跪,晚上寒風陣陣來襲,我們都是跪在水泥地上,真的不容易啊,不過,可以為父執輩們代勞,也是我們孩子的福氣,下午跪爬開場、下午擲筊跪、晚上寒風中跪……
超考驗體能的,跪下來,不只是膝蓋會不會痛的問題,維持身體姿勢全身也是要用力的,所以,昨天回到家後真的是趕快洗個澡就開始睡
不過,我想整個過程最累的還不是我們孫字輩的,是父執輩的辛苦,週日吃完午餐,我們晚輩就解散直接離開了,但是,父執輩們還在等待遺體燒完後,等著完成入塔的儀式,他們才是真正辛苦的一群,不過,這是他們的母親啊,雙親都離世了,他們也沒有一個有父母的家可以回去了啊
但沒有關係,他們都已經長大很久,都有自己的家了,他們現在要當自己孩子們的精神堡壘,而且,有回憶的地方就是家的地方
儀式雖然辛苦,也有人覺得太守舊了,何必如此呢,但,在孝女白琴這段時,我感受到的是,儀式多或少,其實都不是重點,而是,活著的人,用什麼樣的心情做這些事情
當親友間有感情時,做甚麼都沒有關係,只要對於亡者來說,是祂心所願,晚輩也願意遵循;相反地,如果彼此沒有感情,就算儀式極度簡單,做甚麼都是不情願的
因此,最重要的是,連結,是,心意
在跪下的那一刻,體會到,雖然膝蓋不舒服,但,出於自願是不會辛苦的,只是身體仍會累,需要一點時間休息而已,但是,心甘情願,充滿祝福,而且,很慶幸,還可以、有能力祝福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