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聯考的小子》,衝破體制的勇者,最瘋狂的少年家!!

吳祥輝,七O年代,成了拒絕聯考的小子,建中畢業卻沒有上大學的他,以行動證明,沒有學歷也可以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爾後,2006年開始,他出版了一系列《芬蘭驚豔》、《驚歎愛爾蘭》、《驚喜挪威》,以全新的視野領著讀者,跨足國際反思台灣的現象,這系列的書籍內容深入,發人深省,更是引發討論,他以自身驗證,就算沒有學歷,擁有自律,時時自我鍛鍊,也是可以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而1986出版的《拒絕聯考的小子》,則詳實紀錄自身的經歷,雖然是本已經超過25年的書,但在升學主義掛帥的台灣,至今依舊仍具有閱讀的意義,是否每個人都應該把時間花在讀大學?除了叫我們的青少年投入學校中學習外,我們是否可以給他們人生其他的啟示?



「我只說不讀大學,沒有說不讀書。」
「念大學有個好處,能使你安靜地念幾年書。」南門說。他總是就事論事。
「對一些人,譬如學者,需要安靜而專心的環境,他們的確需要上大學。但是,要學技術,求一技之長的,我就懷疑他們是否需要急著上大學。工作幾年後才上大學,會不會更好,或者根本用不著上大學。」

在聯考的最後幾個月,吳祥輝宣布不參加大專聯考,於是,身邊的同學、老師、甚至最晚知道這消息的家人,紛紛向他勸說考大學的好處,然而,吳祥輝有自己的想走的路,面對親友的勸說,他心中雖然隱隱感受到一股忐忑,但,卻依舊自如的應對,其中,有不少對話,直至今日,讀起來依舊發人深省,求學,難道是成長唯一的路?人生得活到幾歲才可以決定自己的未來?16歲、18歲、20歲、25歲?讀著吳祥輝的書,感到到一種社會集體的焦躁與不安,現在的台灣社會,大學文憑,儼然已成了最基礎的學歷,如果,我們的孩子,在起跑點上就輸了,是否就像一盤棋局般,一步輸,步步皆輸呢?

時至今日,讀起吳祥輝的書,還是覺得很有衝擊性,回想自己的求學路,其實,在某各層面上,也蠻贊同他說的,學歷並不代表一切,甚至,看到身邊有不少朋友,考上大學後,就不讀書,我還可以大膽的說,聯考,徹底壞了我們讀書的好胃口呢。但是,在拒絕聯考之後呢?我們的孩子又該何去何從?這些事情,在求學的路上,似乎從來沒有人教過我們。看到吳祥輝的《拒絕聯考的小子》後,我就忍不住到處的查詢,想知道,他寫這本書時是幾歲?因為,書中我看到一個自負,但又擅於辯證的年輕小子,在大夥的反對聲中,他毅然的走自己的路,我個人覺得非常有勇氣,非常佩服。

只是在佩服之虞,我也思考著,也許,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當突破體制的勇者。

再過一個月,我就要去做另一種形式的學生。在新的學習環境裡,沒有上下課之分,沒有寒假和暑假,我必須時刻學習,時刻努力。每一個人都會是我的同學,而其中許多人也會是我的老師─ ─ 他們都是競爭者,也是合作者。── by 吳祥輝 《拒絕聯考的小子》

吳祥輝作為一個先鋒者,肯定也是經過一番鍛鍊,看到書中的訊息,你就可以看到,即使不參加聯考,他依舊是個好學不倦的學習者,讀到文章提到散步有好處,便身體力行,將這行動當作鍛鍊自己的手段之ㄧ,拒絕聯考,成了眾人眼中的勇者,但是,他也不贊成每個人都追隨他,成為拒絕聯考的小子,因為,這條路,是他選擇的,為了驗證實踐,他希望斷自己的後路,能夠更專心致力於世界的探索,但是,如果有人是因為逃避,而想成為拒絕者,並非他樂見的狀態。當個先鋒者,這遙遙路途是寂寞的,但是,他也不能因此就拖別人下水,找人陪他一起當拒絕聯考的小子。事實上,離開學校體制,缺乏屏障的狀況下,得耗費更多努力,得孜孜不倦的學習,才能夠成就一番成就。

而對我個人來說,閱讀最大的衝擊是,已身為人母的我,該如何扮演孩子人生路途中的指引者。

根據我自己的求學過程,我會覺得,父母總是把”聯考”看成天大地大的事情,好似,面臨考試時,只有考上好學校,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於是,本來小學的時候,父母還會帶著我們出外踏青,到國中時,忽然所有的活動都取消,當家中有聯考生時,其他人看電視,太大聲還會被考生責怪。我忍不住懷疑,很多人都在批評,現在的孩子沒有挫折容忍度,其實,這結果是由父母造成的,而不是孩子生來就是如此,也不是現在的小孩本身就比較草莓。

在求學的過程中,家長與老師總是不允許我們思索太多,每次當我們發出哀號聲時,大人們總是說,等考完試之後,就海闊天空,什麼事情等以後再說。但真相是,考上大學後,一切沒有變的更明朗,許多事情還是得靠自己決定,但是,我們卻在最懂得反叛與好奇的年紀,斷送了學習思考的機會,實在是好可惜。老實說,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成了只會讀書,對生活都漠不關心的人,我希望,即使考試對他們來說,過程也許煎熬,但是,在成長的路上,還是可以經歷許多事情,讓他們的童年、青少年時期充滿回憶。而看了吳祥輝的書,其實,你也會明白,有些人思考是很早熟的,面對早熟的人,要如何引導他們看這個大世界,培養更佳的思考力,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才是真正的王道嗎?

《拒絕聯考的小子》內文隱約的透露出一種焦躁,但是,在不安的背後,卻有一股霸氣,以及年少的癡狂,其實這些情緒,在我們年輕時,也曾經有過,但是,經過歲月的消磨,以及,聯考過後,有許多思想似乎在追求安逸的過程中,逐漸的消失無蹤。其實求學真的不是唯一的路,學會思考,才是教育的目的。而求學時,老師與家長總要我們當個傻子,讀就對了,但是,今天輪到我們當師長了,也許,我們可以提供他們不同的思考也不一定,雖然,搞不好兜個圈子後,孩子還是得選擇當學生(畢竟,吳祥輝還要求自己的孩子得讀大學咧),但是,如果最後的抉擇,是經過思考的,而非是大人硬塞給孩子的觀念,或許求學路上,會走的更甘願,也更願自我負責。

最後,我個人小小的私心建議,這本書可以當青少年讀本,但是,最後爸媽也要一起看,大家共同腦力激盪,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可以獨立思考的大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