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許多出版社紛紛出版生死議題的書,當看到《16歲最後的心願》時,還跟書友戲稱,最近,好多書都是關於死亡的,有爸爸死掉的(那些我們沒談過的事)、媽媽死掉(來不及告訴女兒的事)、女兒死掉(天使遺留的筆記),現在還了一本,如果自己要死掉怎麼辦的書。雖然是玩笑話,但是感覺也頗有深意,人生在世,庸庸碌碌,很容易就迷失在茫茫人海中,透過閱讀,可以幫助我們得到啟示。這本書,以16歲的泰莎為主述者,意外的,沒有哭哭啼啼的情結,只有16歲少女的迷惘與憤怒,以及,在生命盡頭中,完成心願清單的溫馨。泰莎是幸福的,我在想,在生命的盡頭處,究竟有多少人可以羅列清單,並且一一實踐呢?如果,我也有心願清單,我是否有機會完成它呢?
16歲的行動力,青春叛逆清單第一項,性愛!!
16歲,是懵懂的年紀,開始懂得思考、疑惑、憤怒,極其敏感,正是體驗人生的大好時機,但是,泰莎卻得面對死亡將至的問題,泰莎早在12歲時便得了癌症,經過四年漫漫的治療,病情依舊沒有得到控制,只剩下幾個月的生命,甚至可能更短。她決定不再進行積極治療,而是要完成她的心願清單。雖然,泰莎的生命很有限,但是,在閱讀時,沒有哭哭啼啼的情節,你可以貼近她滿腔的憤怒與不滿,以及,陪伴她思索著如果無法完成心願清單的遺憾。
與其說,讀本書會產生對生死的頓悟,我覺得,反到說是,讓我想到更多自己16歲的心情。那時候的自己青春懵懂,有股傻勁,對許多事情好奇,不論是戀愛與性愛、嗑藥與犯罪、友誼與玩樂、課業與未來,總是會有許多憧憬與想像。少女情懷總是詩,跟朋友聊起自己的青少年生活,意外發現,大夥都有夢幻的想法,那就是,總覺得自己活不過18歲,或是,寧願不要超過18歲後的世俗污染,永遠停留在純淨的清純期!!16歲的泰莎,她畢竟只是青少年,因此,她的思考也不免無法跳脫這些議題,但是,與其他人不同的是,她面對的可不是浪漫的幻想,而是,她的生命真的已經到盡頭的事實。
她被迫要完成生命中的清單,有些很容易達成,有些很難,譬如說,第一項,性愛,沒有男朋友卻希望可以體驗性愛,看來只有一夜情可以解決這項清單,這得有無比的勇氣才可以作得到,那種既期待又怕受傷的奇妙心理,反而使我不斷想到自己苦澀的青春期;又譬如說,第二項,選一天,整天都得答應別人的要求,泰莎那天以弟弟為主角,完成他所有要求,意外的發現,犧牲自己的意願,卻換來他人的歡笑,雖然過程有些曲折,但,真的是很有啟發的一天。要完成十項任務,過程並不順遂,與最好的朋友吵架、與弟弟發生爭執、爸爸的關心與阻止、是否該墜入情網,有許多疑問出現,但每完成一項,似乎又可以發現新的意義。雖然,完成清單所獲得的結果,並非全然美好,但是,卻可以讓人感受到自己真正的活著!!
面對死亡,生命有限,我們必然會產生許多矛盾的心態,但是,我總覺得,將這些矛盾與疑惑,轉換成行動力,永遠是最好的選擇。泰莎雖然青春叛逆,而且還讓父母感到頭痛,但是,她勇於嘗試的積極,卻是相當好的示範,反而顯出一股不服輸的生命力!
他嚴肅地看著我:「餘生的生活品質,與保命的必要療程之間,只有一線之隔,只有妳才能判斷,妳的意思是妳受夠了嗎?」 by 泰莎醫師 ─ ─ 《16歲的最後心願》
或許是因為,到目前我止,我生命中曾經經歷過的親人的死亡,感受都不大好,所以,我對於書中泰莎最後的選擇,頗有感觸。她受夠在醫院無止盡的測量血液、用藥治療,終於決定回家– 等死。直接大剌剌的寫『等死』感覺好像很消極,但是,我卻覺得,有什麼比尊重病人的尊嚴與意願,使他們可以享受最後家庭的生活,更來得積極呢。每次在讀《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天使遺留的筆記》這類作品時,我都會有這種深刻的感覺,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不要苟活著治療,生命最後一刻,時間寶貴,即使病魔可能會讓你昏昏沉沉的,不繼續治療,會減短餘命時間,但,如果可以活在家人朋友愛的包圍中,醒來見到他們,大家可以聊聊天,互相安慰,不必再接受打針用藥的折磨,那該有多好呢!!雖然,陪伴者必須看著至親逐日衰弱,甚至眼睜睜看著他死去,但是,至少大家擁有相聚的時間。
最後泰莎詢問每天來家中協助的護士「接下來會怎麼樣」,護士冷淡且專業的告知她整個過程,那段話,真的讓我深深覺得,如果,我們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可以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應該可以令人更感安心吧。對於死亡泰莎雖然有所掙扎,但是,因為預知死亡更接近了,她反而利用清醒時間書寫給爸爸、媽媽、弟弟、好友、男友未來該注意的事項,她明白自己陷入昏迷的時間變長了,耳邊稀稀疏疏的聽見家人的話語聲,有許多不捨的情緒迴盪著,想要繼續活下去的願望讓人心酸,但是,在家人的包圍中,她畢竟是幸福的。多希望自己在人生末路時,也有這樣的幸運呢!!
我一直在想,人何必等到最後關頭才列清單完成心願呢?為什麼不能,邊活邊完成心願呢?其實仔細想想, 如果真的要列清單,想要完成的事情,有時候還真簡單,像我,大概會希望與家人聊天旅行、陪伴阿博仔長大、喝杯好茶、吃頓好飯、看美麗的夕陽、與朋友分享喜悅的事物,這些事情不難達成,但是,平常好手好腳時,卻老是忘了可以去做。值得慶幸的是,活到三十幾歲了,我總是認真生活,該玩樂時玩樂,該認真時認真,雖然,偶爾還是會忘了要每天好好照顧自己,但生活的還算愜意。如果,生命到盡頭,真的有什麼期盼可以達成的,我想,就是希望,在最後的日子,如《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教授那樣,將每天都當成是我的告別式,也希望,可以如泰莎一樣,在自己家裡,家人朋友能在身旁,即使眼睛已經張不開,意識已經模模糊糊時,耳裡還可以聽見大家的叨叨絮語,在渾沌中,做最後一場美夢,在大家的陪伴下,飄然離去。
關於《16歲的最後心願》,請點選下列連結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