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家中多了這本《然後呢》,Tony 每次走過我身邊總是會突然對我說「然後呢?」正在做別的事情的我也總是不解的問「什麼然後呢?!?」 Tony「然後呢!然後呢!然後呢~~」身影漸漸離去。
Tony 這樣無厘頭的反應,或許,正是反應書名存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常會有問號「這樣做了,然後呢?」、「說了這樣的話,然後呢?」、「事情發生了,然後呢?」,我們對生活有太多疑問,很多事情都希望知道然後呢?
也如同本書所要傳達的,當生命是如此的宿命不可抗時,面對這一切的問號,接下來,我們該如何是好?我們該怎麼做呢?然後呢?下一步是什麼呢??《然後呢》並沒有提供真正的解答,它只是領著我們反覆辯證,也許我們不需要真正的標準答案,我們需要的只是去體驗,去思索,然後自己發現,接下來我們該有什麼行動。
這是一場與死神競賽的遊戲,你準備好了嗎?
我的阿公現在已經80幾歲了,每天早上五點多就去晨跑,每日少量多餐,睡前喝一杯牛奶,到現在身體還是相當硬朗,有一次,我們無意聊到最近他的腳有些不舒服,正在覺得有點擔心時,阿公卻說「我年紀已經大了,現在身體有些零件壞掉也是正常的!」當阿公如此豁達的述說自己身體的老化時,我感到智慧的光芒在他身上閃耀著;而《絕命終結站》中,一群幸運逃過意外死亡的年輕人們,破壞死神的計畫,死神還是決心要討回他們的命,而主角們奮力一搏,希望找出死神暗藏的線索,他們寄望可以再次逃過死神的追索,改寫死神的計畫簿。
如果真能夠預知自己的死亡將至,你會選擇像我阿公這樣豁然接受?還是像《絕命終結站》那群不向死神屈服的年輕人,準備奮力一戰,因為,也許你可以贏?也許你可以逃過死神的計畫?
當人知道自己的死期近了,典型的反應是歷經否認、感受憤怒、討價還價、接著沮喪、最後是坦然接受生命有限的現況,然而這五個階段,會因為個人的機運不同,而導致每一段歷程的停留時間不同,並非每個人都可以完成這段旅程,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接受死亡,也不一定最後都可以安心上路。
人的每一天都邁向死亡,最後一天則抵達之。
─ ─蒙田,文藝復興時期法國哲學家 《然後呢..第78頁》
當信使古德瑞奇找上納森時,納森拒絕相信居然有人具備預知死亡的能力,也不願相信正值壯年的自己就是古德瑞奇所預言的對象,然而這位信使醫生並沒有爭辯,只是循序漸進的透過奇妙的引導使納森相信「真的有人可以預見死亡」。經過一場場的驗證與衝擊,納森終於相信,也對自己的生活有不同的見解,然而他不願意受死神擺佈,而是試著了解這位預言者-古德瑞奇-更多,他悄悄潛入古德瑞奇的房子,並閱讀他所珍藏的醫療檔案,而當他一頁頁翻著醫生的檔案,偷窺醫生的秘密時,那一段關於生命的存在與消逝,卻讓人不由得感慨萬千,這是一場與死神競賽的遊戲,我們除了珍重每一刻,享受生命帶給我們的歡愉外,面對死亡,我們還能做些什麼呢?
妳離開我已經快一年了。
我好想妳…..
昨天是我的生日,我卻覺淂自己已經沒有年紀。(然後呢,第85頁)
納森看著古德瑞奇檔案與信件,或許是衝擊太大,或許是,他終於放棄頑強的抵抗,他的心態從抗拒、憤怒、沮喪轉而成為接受,也因此,他終於有機會面對生命中難解的困境。他開始積極的與前妻連絡,化解與岳父的間隙,這段自我探索之旅,讓人見識到人性的脆弱與灰暗面,每個人都感到孤單寂寞,每個人都渴望被愛,每個人都期盼臨走前,可以讓心愛的人包圍。納森不再抱怨,他展開強大的行動力,他試著敞開心房,繼續接下來的旅程,而一名從來只為「我」而行動的律師,也終於願意停下腳步,多停留在家人身邊。而納森的頓悟與奉獻,或許,就是最動人的部份。
到底哪些人會變成信使?它是一種天譴還是一種恩賜?
《然後呢..,第82頁》
古德瑞奇是一名醫生,是安寧中心的主任,同時他也個信使,預知死亡並非他與生具備的能力,而是有天忽然有的。面對死亡,信使的工作便是–讓在世者和往生者之間的分離盡量平順一些,讓即將往生的人,把自己的後事先安頓好。這段歷程,古德瑞奇描述的很輕,但是責任卻很重。也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腦海中一直不斷浮現書中的那一句「變成信使?它是一種天譴還是一種恩賜?」
臨將死亡的人很痛苦,因為,還有許多事情掛念著放不下,但是,能夠預知死亡的人,也不輕鬆。當古德瑞奇第一次展現預言能力時,納森非常憤怒,他氣憤這個醫生的見死不救,也氣憤他僅是淡淡的說「沒有人能改變事情的走向,你只能接受」。也因此,當納森得知康蒂絲是醫生下一位預言的對象時,他試圖要改變,他要證明,如果你可以預見死亡,你就可以改變,他向死神下戰帖,試圖要破壞祂的計畫。但是,意外總是難以預料與控制,他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年輕的康蒂絲邁向死亡。
學習接受生命是有限,學習接受意外無法掌控,是我們一生的課題,與死神交手時,究竟要採取什麼樣的態度面對,真是一大學問,或許,我們的生活往往就像書中出現的小語「還想花時間學習怎麼生活,就已經太遲了…」,我們總是想很多,但做的卻很少。
《然後呢..》是紀優‧穆索(Guillaume Musso)的第一本小說,但是他撰寫的技法卻已經相當純熟,雖然這是一本談生命與死亡議題的書,但是,他卻採用懸疑手法創作,佈局縝密,讓讀者陷入謎團,等著解開一個個謎底,而且期間不時穿插的小語,更是與小說情節巧妙的結合,一邊閱讀,一邊思索小語,往往更有意想不到的精采。書中小語有不少發人省思,我特別喜歡這句小語,希望在最後能與大家分享:
假如我有小孩,那就好像我說:我誕生了,我嚐到人生的滋味,我發現它如此美好,所以值得一再複製。─ ─ 米蘭‧昆德拉 《然後呢..,第117頁》
生命確實難以掌控,但延續的小生命,卻能帶給我們無窮的希望,記得有次我聽到以前男友的姊姊過世的消息,內心充滿感觸,我想起以前的互動,想起她以前說過的話,還有她是那麼美麗,講話這麼風趣,想起她的笑,想起她的哭,想到她生病時我都不知道,甚至沒有去看看到她,想到她才30出頭就離開,真是很令人傷感。
但是,我卻又想起他們的家人,他們家有六個兄弟姐妹,大姐、大哥也都生了好多孩子,算一算他們家新添的生力軍共有6名,雖然,有人離去讓人傷心,但是,新的力量所帶來的美好,也非常值得珍惜,如果,只是一昧的沉浸在憂傷,而忘了現在的生活,那不是很可惜嗎?畢竟,新報到的人還有好多要學習的,還有好多要體驗的。至於已經離去的人,她,並不會消失,只要活著的人還保留著對她的記憶,她就永遠活在家人的、朋友的心裡,她,沒有消失,只是用另一種方式繼續活著…..。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