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家陌生人》,家,永遠是悲喜交雜的場所!

家,永遠是讓人感到又悲又喜的所在,家人間彼此依賴,同時又渴望獨立,夫妻、父與子、母與女、婆媳間、親屬間,創造出多少快樂、喜悅、矛盾、衝突,就因為有切不斷的血緣關係,因為在乎,所以,家族,也永遠有說不完的故事。《我們一家陌生人》訴說著,兒子尋求父親認同的渴望,同時,也訴說著殖民地不平的遭遇。在回顧父親生平的過程中,作者也逐漸的拼湊出父親的期盼,以及,建立起自己對國族的理解。作者理性的筆法,透露出對父親的想念,但卻不濫情,他深入淺出的筆法,則讓我對中東世界的紛爭,有更深刻的理解。



《我們一家陌生人》,家,永遠是悲喜交雜的場所!

這本書原文是《Stranger In The House》,談的不僅僅是家人,同時,也涉及了巴勒斯坦與以色列間六十多年來的紛紛擾擾,父親,對作者而言,是渴望親近的對象,但是,他們卻始終疏離,透過寫作與查證,他才逐漸體會父親的情緒、自己內在的渴望、父親的喜悲,因此,第一層的陌生人,是以『家』為單位的,可能是父親、母親、外婆。而第二層所指的陌生人,則是指他們所處的殖民社會,1948年,巴勒斯坦的人們逃離雅法,來到拉姆安拉,家族的人始終懷念作者不曾經歷過的雅法時光,富有、光采、自由、成功,這些都存在逃難者的腦海中,然而,第二次以色列再次入侵他們的生活,某些人,他們選擇不再逃亡,而是留下來奮戰,他們也終於成為拉姆安拉裡,以色列人殖民的對象。

整本小說,以這樣的脈絡循序漸進的訴說發生在作者父親與作者的故事。

作者雖然不曾在雅法生活,但是,透過外婆與其他親族的描繪,他似乎也沉浸在那些無法觸及的繁華時光,然而,作者中有長大成人的一天,他終將脫離家族所建構的世界,開創屬於自己的人生。關於『家』的桎梏,作者有非常清晰的陳述,他一直渴望得到父親的讚許,但似乎總是還差上一些,在父親離開人世之後,他依舊還未得到父親的認可,似乎在他的心中,永遠有那塊小小的遺憾。

閱讀著作者的經歷,以及,他與父親間親近又疏離的種種,我浮起了「家,永遠是悲喜交雜的場所」這樣的念頭,家,提供避風港,讓你在外打拼時,知道背後有所依靠,但是,代價就是,必須對它忠誠,必須服從它的規則,不論是隱性的或顯性的規則,家,提供溫暖,同時也限制你的發展,它是屏障,同時,也提供要求,該在什麼樣的地方求學、該擁有什麼樣的職業、何時該成家立業、什麼該做什麼又不該,家族再再影響著我們。因此,當我讀著作者的經歷與掙扎時,似乎也可以感同身受。

然而,表達愛意有許多方式,就算,我們不符合父母的期待,未獲得他(她)的認可,他們依舊會用他們自己的方式關懷自己的子女。

我的祖父至今八十幾歲,對已經五十幾歲的父親依舊會叨叨唸唸,我的母親,似乎不管我做得多好,都不曾真正的讚美過我,我就像拉加‧薛哈得一樣,終日在追求某種肯定,但是,自己也不確定是什麼。但,只要仔細想想拉加‧薛哈德的父親對他的忠告與勸阻,就會明白,他所表現的不肯定,其實是一種擔憂,害怕自己的的孩子步上過往犯錯的後塵,祖父的叨叨唸唸,是種關心,好像永遠都把父親當成孩子看待,但是,祖父卻說「我知道孩子年紀大了,但,不管他幾歲,他在我心中永遠是我的孩子,我永遠為他擔心」,每個父親與母親,都在用自己所知道的方式來關愛孩子,即使,這些長者採用的方法,不見得被晚輩接受,但,也許某日回首來時路時,終究會發現,這份延綿不斷的愛,始終在身旁環繞著。所以,帶著這些紛爭繼續生活,家,永遠帶給人們無限的歡喜與悲傷回憶,這似乎也顯示著,我們的內心有所依靠。

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的紛紛擾擾,關於殖民地的真相!

本書的作者是巴勒斯坦人,他們是落難的貴族,當以色列軍隊第二次侵襲他們的住所時,這次他們選擇留了下來。繼續在同樣的土地生存,卻有了不同的身分,被殖民者,這群人,已經具備非常複雜的地位。在殖民者眼中,他們是次等人,遭受不平的待遇,這群巴勒斯坦人生活並沒有重大的危機,但是,卻有著從不間斷小困擾,什麼事情都得獲得當局所頒發的『許可證』,不論是,旅行、訴訟、申請身分證這樣的小事,都得無止盡的等待;而這群人,在已經流亡國外的同胞眼中,則又像是被收買的叛徒,因為這群人選擇留下,加上生活又沒有重大危機,當他們與自己觀念相異時,當然也代表著,他們已經成為以色列的走狗啦!

多麼複雜又寫實的情勢啊!

過去我曾經看過《美麗天堂》與《檸檬樹》,談的便是以巴間的問題,一個是以紀錄片的形式,紀錄以巴兩國的小朋友互動,在互動前,他們彼此充滿偏見,互動後,發現原來他們也有可親近的一面,彼此願意試圖建立友誼,然而,經過兩年後,紀錄團隊再次訪問他們,發現,偏見的裂痕依舊存在,而且越演越大,而另一個影片,則是談以國外交首長住處旁,是一個巴勒斯坦婦人家的檸檬樹園,以色列軍方以檸檬樹會造成首長安危為由,強制要移除檸檬樹,他們彼此間產生的爭論與衝突的過程。

從這些影片,都可以發掘兩國間的衝突與裂痕有多麼的深,然而,本書《我們一家都是陌生人》則更是清楚呈現,這期間,巴勒斯坦的怨恨究竟是什麼。記得以前曾經在龍應台主持的思沙龍看過一個關於以巴公路的紀錄片,中間談到許多,以國如何用強烈的不合法的手段,奪取他們的家園,在與本書呼應,真的可以更深切的感受到,何以巴勒斯坦人有如此強烈的恨意。矛盾的是,以色列人因為受過壓迫,經歷過大屠殺,所以他們團結、排他性強、渴望建立屬於只有猶太人的國度,他們的手段強硬,但,心情似乎是可以理解的。

其實,國族間的衝突,真的是很難一言兩語說明,而且,要化解,也必須要有智慧與時間的蘊釀。《我們一家陌生人》當然不能代表所有的事實,也無法呈現所有的真相,但,它,卻擁有不錯的視野來認識這個問題。從個人成長、父與子的衝突、家族的想念,逐漸延伸至國族的議題,它,描述清楚、架構清晰易懂,真的是本有深度的好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