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序 | 阿德勒心理學,生活筆記,聊,兄弟姐妹會選擇同樣的領域發展嗎?

20230917_213058

我鵝昨天午後回到家裡,這次兩百公尺第三名,真的粉厲害,然後,今天也要分享他們兄妹倆的小故事,但是,也一樣要放後面的後面😆🤪 #生活日常筆記 #出生序 #阿德勒心理學。話說,我每次看比賽就覺得瞬間壓力很大,然後深深感受到我鵝好厲害,居然可以在那麼有壓力的瞬間起跑,然後,當大家跑的好靠近,還要一直衝刺,我感受到鵝子心理素質真的很強大啊。

Continue reading

管教≠打罵,當孩子犯錯時,還可以用什麼方式引導他呢?《少年法庭》有感!

最近認真幫小幸運調作息,畢竟晚上睡不夠白天上學就心情不好,結果,調整有成,最近晚上小幸運睡著後,我還有時間可以追劇耶,不過最近追的劇有點沉重,是近期NETFLIX 排行第一的 #少年法庭,這齣戲第一季共有7個案例,其中,第一案也是真人真事改編,而且還發生在2017年而已……

Continue reading

阿德勒父母成長班是什麼?誰適合上這個課?

阿德勒是名出生於奧地利的心理學家,與佛洛伊德是同個時代的心理學三大巨頭,也是第一個關注兒童的醫師,在心理學裡面也會將阿德勒的概念應用在家庭脈絡裡,因為他也是第一個提到家庭星座、出生序、父母的行為如何影響孩子的心理學家。只是跟許多探討家庭影響力的心理學相比,阿德勒更重視父母效能的養成

阿德勒父母成長班

父母效能,白話文就是,如果父母具備好成為父母的相關知識,就可以為孩子打造好的家庭氣氛,也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適應社會。課程裡,我們會從幾個面向來學習觀察孩子的行為:

  • 孩子的基本需求是什麼
  • 如何營造家庭氣氛同時也能培養孩子獨立
  •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可具備的基本態度是什麼

Continue reading

精心時刻,刻意一起做些有趣的事,我們的鬼滅時光!!站在孩子的觀點看世界!!

最近博哥的比賽很多,但是,其實,除有一場校內比賽我偶然在學校裡看見了,其他的還真的一場都沒有參與過,有次上課時,學員提到「怎麼會沒有參加,每一場比賽都很重要不是嗎?不是都應該參加嗎?」老實說,當學員提到這事情時,我還真愣一下,因為,我真的沒有想過要不要參加的問題耶,所以,一時間還回答不出來,不過,後來想了一下,基本上,我也不是什麼活動都不參加,是否參加孩子活動,我覺得量力而為就好,而且重點是,除了參加孩子的比賽外,其實,也有很多的事情,例如,最近我們一起看電影!

Continue reading

聽完演講很振奮,如何將父母新知在生活中不斷應用的方法!

嘉豐-24

上週六到新竹嘉豐幼兒演講以阿德勒取向談《培養孩子的生活好習慣》,讓我感動的是,上午場有人聽完後,馬上幫太太報名下午場,下午時段才來的學員表示「早上老公聽完課後,回家跟孩子說話態度都不一樣了,該怎麼樣才可以讓這樣學習的感覺,如何讓學習可以延續在生活呢?」

Continue reading

人生最棒的是,我們擁有選擇,打或不打小孩只是假議題!

IMG_8356

做不到不打小孩,是不是就不適合上課?
不打小孩 、不罵小孩,既然做不到,這樣幹嘛上課~關於學習,我放棄!

最近有學員報名上課前,特別詢問?這個問題,畢竟還是要「管教孩子」,覺得自己無法做到不打罵小孩,所以,似乎就沒有必要上課?針對這個問題,我是認為「打不打小孩,是身為父母的你的選擇」,並沒有人有資格要求你該如何管教孩子,對我來說,回答這個問題時,我更重視的是,除了打孩子之外,我們是否還有其他的選擇呢??

Continue reading

做個讓孩子信任的父母,歸屬感比你想像挑戰,跟孩子討論瑋瑋的告白影片!

IMG_8349

這幾年,博哥都會跟我分享他們在觀看的Youtuber,所以,黃氏兄弟我也算是有點兒熟悉感,上週發生的大事就是,黃氏兄弟的瑋瑋被出櫃,然後,他在打電話給媽媽告白,告訴媽媽他是同志的事情,他很難過居然是用這種方式被發現自己是同志,必須要用這種方式跟媽媽說。這支影片是我們一起看的,所以,我也順便問孩子的想法。

Continue reading

為什麼讓孩子做家事?擁有能力對孩子有多重要,從基本家事開始!


前陣子博哥完成了一支影片,叫做《五件讓爸媽開心的事》,並答應他,如果影片發佈後會幫他宣傳,項目是他想過,也有問過我的意見,不過,從企劃、劇本、拍片、到剪輯都是他自己一手包辦,歡迎看完這部影片後,記得按讚、訂閱、開小鈴鐺嘿。今天之所以會想分享這支影片是因為,五件事其一是「整理家裡」,順便來聊聊,為什麼我們家會讓孩子做家事,此外,做家事到底有什麼好處?為什麼能力的訓練與家事有關?且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Continue reading

壓力釋放小技巧,每天這樣做,簡單達到放鬆效果!

IMG_5693

最近我很關注壓力釋放的議題,因為,現在的生活步調、環境,已經讓我們與壓力共存,壓力無所不在,但是,我們卻往往太習以為常,以為「不就這樣嘛」而忽略「壓力對於身體」的影響。雖然意識上,覺得「不是每個人都這樣嗎?」、「這還好吧」、「這不算是壓力吧?!」但是身體卻仍遵循著古遠世紀遺留下的本能,當身體遭遇壓力時,進入「戰」或「逃」的本能。很多來上課的學員都表示「很難不對孩子生氣」,我覺得不是這件事難,而是,我們知道,同樣的行為(例如:孩子打破東西、手足吵架),「自己狀況好」時就可以不生氣的處理,「自己狀況不好」時就會爆炸,因此,重點還是在我們的狀態。所以,今天就來學習如何調整身體、心理狀態的小技巧。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