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18世紀‧洋朋友在中國的奇幻冒險之旅!!

這本書很有意思,雖然,試讀徵文寫的是「誠徵心碎試讀客」,談的是中國的瓷器與玉石,看得是主角魏瀚的孤獨與浪漫,但是,不管我怎麼讀,卻老是把它當成了18世紀洋朋友在中國的奇幻冒險之旅。說奇幻,是因為他追求的可是如夢如幻、博大精深的中國瓷器秘密,說冒險,是因為一個洋人為了探求秘密在民風保守的中國遊走,本身就是一場冒險。

陳玉慧,明明是個華文作家,但是,卻以洋朋友‧魏瀚為第一人稱,寫完通篇《China》。我覺得她這樣的設定很有趣,也挺妙的,究竟洋朋友看待中國文化與中華兒女有何不同?而18世紀的洋朋友與21世紀的都會男女對中國藝術又有何理解?透過魏瀚的眼光,我重溫歷史,彷彿坐上時光機器,來到乾隆時期的China,我居然跟魏瀚一樣對中國古禮陌生,對於總是躲在幕簾之後的中國女子好奇。

這是場18世紀的中國冒險之旅,也是,中西瓷器的較勁之旅,有個叫魏瀚的洋人,處處打探中國製瓷秘密,情節錯綜複雜,內容精采可期,如果順利讀完,還可以增長瓷器與玉石知識,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出發前往《China》吧!!


1764年至1768年‧中國‧冒險旅程即將開始

1763年‧薩克森王國(德)‧Wilhelm Buhl,礦物學家,受麥森(Meissener Porzellan)委託至中國搜尋中國製瓷的秘密,目的是要找出汝瓷的瓷器配方,供麥森製作瓷器,以便打敗正在崛起的塞爾夫(Manifacture de Sèvres)。此刻的Wilhelm 因為與有夫之婦戀愛,與其丈夫決鬥受傷,處於低落期,因此決定接受委託前往中國。到中國後,Wilhelm取了中國名字─魏瀚,行經廣州十三行、澳門、江西景德鎮、北京,為了探索(也可說是竊取)製瓷秘密,他在民風保守的中國四處遊走,最後,因緣際會來到皇宮為中國皇帝服務。身為一個礦物學家,他除了替皇帝辨別玉石、瓷器的真偽外,還意外捲入中國教會的派系鬥爭,以及皇太子們的權力爭奪戰,並且,遇見一位美麗的中國女子。

劇情曲折離奇,內容所提到的中國文化,更是又熟悉又有些許陌生。我對於作者陳玉慧大膽的以「洋朋友的觀點來看這段中國史」深感佩服,因為看完《China》後,我更深刻感受到這樣的視角寫法是非常符合現代人的感受。

我現在才知道,任何到中國的商人只能在廣州十三行做買賣,他們從來沒見過中國 。船一抵達廣州,他們便請工人搭起庫房,整天日子的內容不外是,白天和中國買辦談生意,看看樣品,晚上在十三行附近的酒吧吃喝玩樂嫖賭 ,只要代辦貿易的人將貨買齊,貨品上船,他們就離開。這便是他們的中國之旅。難道我也要步入後塵?《China》‧第28頁

1764年,中西已經開始交流,像是利竇瑪、湯若望、郎世寧早已在中國傳教服務過,而馬可波羅也寫過了中國遊記,但是,畢竟是交通不便的時代,真正能漂洋過海的旅人,少數,而能一窺中國神秘的人,更少。中國,在許多西方人耳裡,是神秘,也代表時尚,茶品、瓷器、絲綢,也代表著上流社會的象徵,當時是中國的盛事,他們對中國有嚮往,但是,真的親眼見識過它輝煌的人少,而,我們不也是如此。

上過歷史課的人,大概都聽過乾隆皇帝很愛在藝術品上寫自己的名字,算是愛藝術,可是也算是搞破壞之人,能在書中看到魏瀚對於這行為的評論,讓人不覺莞爾;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們大約也都能朗朗上口,但是,什麼是18世紀的中國,以及當時藝術、經濟、文化的盛事,其實我們也都沒有見識過。就這點來看,我們讀者的立場,等同是魏瀚的立場,因而,魏瀚親眼所見的震撼,也是我們的震撼。

透過魏瀚的視野,彷彿又復習一遍大清歷史。景德鎮是製瓷大鎮,我聽過,但沒去過,但看魏瀚的日記,我彷彿也去了一趟;皇宮與圓明園,我去過,但是,它們的森嚴我沒體驗過,看魏瀚的日記,我又彷彿有親身經歷,感受深刻的不自由;而中國當時的洋人畫家,他們的畫作,我模模糊糊沒啥印象,但,看魏瀚的日記,我又彷彿與他們相識,也跟他們學習過一番。讀《China》真是有趣的經驗,彷彿溫故知新,把知道的看一遍,把不知道的仔細的瞧一瞧。

「不敢當,謝謝。」我也客套著。一陣子以來,我愛上這種中國式的客套,覺得像一套一套的戲碼,自己客串著臨時演員,只要重複說那些台詞戲劇台詞,一切都相安無事,戲也會毫無偏差以本來的劇情繼續。《China》‧第336頁

一個洋人來到中國城,總是要入境隨俗才會快活,當讀到魏瀚將這人際間說話的藝術,視為一種戲碼時,就覺得有趣,「承讓~承讓~」、「豈敢~豈敢~」,這些連戲劇裡才會見到的台詞,要是現在人說起來,八成也像演戲一樣,因此,當魏瀚自覺為了適應環境開始演起客套時,我們也才能如此感同身受,不自覺的認為自己也在演戲。因此,採用洋朋友當主角,閱讀,又產生另一番趣味。

我問馮氏,「中國人為什麼要偽造玉石?」 「玉無法偽造,偽造的是年代和風格,一塊古玉和今玉的品質並不一樣,前人造育的風格也逐漸失傳,所謂偽玉,只是一種仿古。」 《China》‧第351頁

陳玉慧認為「玉石是中國文化精神,對我而言,最能具體而微象徵中國文化思想」,因此,她花了數年時間研究玉石,而中國人為了要模仿玉石的質感,又發明了瓷器,陳玉慧又因此流連至瓷器的世界。作者巧妙的運用書信、對話,說明瓷器在歐洲所掀起的戰爭,又娓娓道來玉器在中國的重要地位,讀起來流暢過癮,想必,她寫起來也很過癮吧。

因為是中文寫作,因此,總覺得與翻譯書相比,不論是流暢度,或是思想的相似性,閱讀起來都比較輕鬆,華文世界,有這樣認真又懂得創作技巧的作者,真的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雖然,有時候看到魏瀚用「違和」、「不祥之氣」、「貨色」這類的字眼來思考事情時,還是偶然想到「咦…他不是老外嗎?!他想事情會用這樣的字彙嗎?」但是,讀著讀著,忽然覺得這才是最自然的表現方式,因為,畢竟他可是18世紀在中國旅行,中文超好的外國人啊!

中文人寫出來的小說,果然,情緒、採用的字眼,都是跟我們最貼近的啊!!能夠用這樣的節奏與氣氛,複習歷史,學習新知,我真的沒有更多字可以形容,就,爽啊!!

延伸閱讀
試獨活動網站:INK PUBLISHING
博客來看陳玉慧:陳玉慧 《China》
清宮西洋風‧郎世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