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之罪》,挖掘人性最醜陋的真面目!!

這是本以「冰島」為背景的殺人案件,強調一般的「冰島式犯罪」並不會留下故佈疑雲的線索,但,這樁殺人案件,卻留有一張寫著【我是他】的紙條,辦案的刑警厄蘭德看似朝向不相關的方向進行調查,但,所有著證據又緊密的交織在一起,整個案件發展到最後,閱讀者,獲得解答,但是,卻對冰島冷淡的親子關係,錯綜複雜的人際問題,留下滿肚子的悲傷感。屍體會說話,不但可以查到兇手遺留下的線索,還發掘表象無法洞察的內幕。這是本,讀到越後面,會發現,後勁越強的一本犯罪小說!!


辦案,挖掘人性最醜陋的真面目!!

一棟兩層樓的地下公寓,一具七十歲老人的屍體,一張寫著【我是他】的紙條,警方必須由此開始展開調查。死者名叫霍柏格,是名卡車司機,根據鄰居的說法,這名老人平日和善,能與鄰居、同事輕鬆對談,大家想不出,他會有什麼樣的恩怨糾葛導致死亡。然而警方卻在調查死者背景時發現,他過去曾經被控強暴,但,當時案件未成立,負責此凶殺案的刑警厄蘭德懷疑,這樁兇殺案,與四十年的強暴控訴有關,因而展開調查。究竟霍柏格的死亡原因為何?四十年前的強暴案與他的死亡有關嗎?厄蘭德的偵查方向是正確的嗎?他是否可以找到兇手呢??

在警方深入調查死者生前的人際關係時,挖掘出越來越多不為人知的秘密,這個看似溫和的老人,表面看來幽默又有魅力,其實,原來是有著犯罪傾向的人,看似受害者,但,從年輕到現在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加害者,這種矛盾的呈現,讓我忍不住想到《讀人》的內容,每次當發生重大案件時,兇手被捕到案時,鄰居或認識兇手的人,常會覺得訝異,並表示「他平常看起來人很好!沒想到會殺人!」,接著,才漸漸的想到「他平常是滿孤僻的,好像沒有什麼朋友」、「有時候兇手的行為看起來似乎有些可疑,但之前真的沒有想過,他是個會暴力傾向的人」。雖然,鄰居、同事口中的霍柏格是個看來和藹的老先生,但是,當警方深入了解這位老先生的交往狀況、生活情景時,大部分的受訪者卻表示,其實,他們跟老先生似乎也不熟,只是偶爾遇到聊聊天,對他們而言,老先生也許很神秘,而且搞不好行動也挺可疑的,但是,他們從來沒有想過這類問題,當然也不清楚,老先生是否有什麼仇人。人際間的淡漠,缺乏線索,似乎也使案件進入迷霧中。

「別讓任何你對霍柏格的發現影響到你。」馬尼安‧布林說。「別讓他扼殺你不想失去的特質。別讓他得逞,就這樣」─ ─《血之罪》

從現有的人際關係中,警方無法發現任何線索,於是,他們只能往霍柏格的過去挖,卻發現,他曾經被控訴過,但,後來罪名沒有成立,而他以前交往的朋友,都是奇怪的犯罪者,當,越深入的挖掘時,發現越來越多不堪的事實,這名受害者,其實是個可怕的冷血犯罪者。其實偵辦這樣的案件,就像是挖掘人性最醜陋的真面目,當接觸越多的真相,人生也越接近崩解的狀態,厄蘭德在調查過程中,越來越顯脆弱,他女兒曾對他說過憎恨的情緒不停冒出來,就像潛伏在你心裡的邪惡,除非你相信這些壞事就是人生,你才有辦法平靜,因為你已經忘了一般人怎麼生活。

在觀看這類的犯罪小說或電影,當調查而挖掘受害者的醜陋面時,經常都會勾起這種矛盾的憎恨情緒,情感上遭受重大折磨的往往反而是兇手,死者與兇手間,更令人同情的反而是兇手,但是,執法者卻必須調查真相,為了真相?為了正義?為了職責?不論他們保持什麼樣的情緒,他們都必須無情的將兇手揪出。在閱讀本書時,也是同樣的情緒,似乎當厄蘭德調查的越深入時,無助的感覺也越多,看似毫無頭緒的偵察方向,千頭萬緒,但是,越到後面,卻反而糾結在一起,答案即將呼之欲出,但,解謎的同時,卻無法有暢快的感受。

本書比較特別的地方是,除了霍柏格的命案持續的調查之外,中間,還穿插了厄蘭德與他女兒情感的微妙變化、前妻朋友婚禮當天失蹤的女兒、四十年前死去的六歲小女孩所引發的故事,這些看似毫無相關的情結交互穿查,使得書籍的閱讀節奏緊湊,但,當所有事件一一解答後,卻又不得不說,他們圍繞著同樣的主題,親情與血緣的關連,究竟什麼樣的關係可以稱為親情呢?血緣可以為生活帶來幸福嗎?如果血緣為生活帶來的是不幸,那麼,我們有必要執著血緣所帶給我們的束縛嗎?這本書名為《血之罪》,也為結局帶來一些解釋與說明,其實讀到後來,關於霍格柏的死,以及這名死者所引發出的問題,感到諷刺,只能說,原來,一切禍害的來源,皆來自霍柏格他自己,但,他生存過的足跡卻帶給許多人如此多的傷害,一具屍體,居然隱藏如此多的內幕,引發如此深刻的情感,確實在我閱讀前半段時,所料未及的。

什麼事調查的藝術?心理式的問話技巧??

本書有個段落,雖然只佔一小部份,但,卻頗令我印象深刻,讓我忍不住想要跟大家分享一下,霍格柏之死,辦案的刑警厄蘭德一直認為跟四十年前,霍格柏的行為有關,為了找出端倪,他派手下的刑警負責到某些區域進行調查,希望可以找出,四十年前是否有女性曾經被霍格柏強暴。事隔多年,其實是否有這樣受暴者存在未知?而且真的有這樣的人,她當初沒有報警,想必也是希望息事寧人,不要引起注意,但是,警方在調查案件時,卻像是要挖人瘡疤似的,究竟該如何進行調查呢?

這裡面有兩個人負責針對特定區域的女性進行調查,其中一名男員警,逢問話對象就問「請問妳四十年前是否被強暴過呢?」結果,可想而知,不管有沒有,聽到這個男員警的問話,感覺起來就像變態,讓人想轟出門去,但是,另一名負責問話的女性員警則沒有像他這麼鱉腳,真正巧妙的運用心理式問話,只是,究竟什麼是心理式的問話呢?首先,當女性員警與受訪者交談時,會先閒話家常,待彼此稍微熟悉後,她才切入主題的提問,不過,她提問的方式也沒有那麼直接,不是直接問對方「妳四十年前是否被強暴過?」而是問「我是想要找個曾經住過**的女性,她可能認識霍柏格,可能被他找過麻煩過。」引起對方的興趣後,再慢慢的由對方發出更多疑問,甚至還轉介其他可能知道這個訊息的人給她以便進行調查。

這段心理式的問話,我覺得除了運用在辦案中,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也可以使用,說話、人際間的互動是種藝術,如何運用微妙的問話方式,蒐集訊息,但又不讓人覺得粗魯,也是值得學習的一門課。其實調查案件,毫無頭緒,如何整理出偵查方向?如何蒐集訊息?如何鎖定調查對象?如何問話?如何與嫌犯玩心理戰?都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所以,看著厄蘭德由一張紙條、一張黑白照片、一個消失的男人,可以引導出如此的偵訊方向,抽絲剝繭,理性中帶著情感,穿插自己生活切面在其中,讓閱讀者,越深入越能感受到後半段所帶來的衝擊。

究竟《血之罪》中的一具屍體,將引起什麼樣的內幕?由一張黑白照片又如何整理出冰島獨特的人際秘密?刑警如何透過證據與直覺辦案?為了要保持大家閱讀的樂趣,我寫得很忍耐,不希望爆太多線索給大家,但是,答案就在書名中,想體驗不同的犯罪現場,那就自己來翻閱吧!!

關於《血之罪》書籍訊息,請點選下列資訊(未完全待補)
出版社:皇冠出版社
出版日期:98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