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家都知道我們家有個天才了!」在電影片段裡,看到天才兒童—維特(Vitus)–的父母躺在床上,喜滋滋的回想白天宴會上,五歲的天才兒子在眾人面前表演的精采模樣,心裡不免感到有些震驚,就這樣簡單的一句話,清清楚楚的展現出,父母將孩子視為炫燿品的心態。
父母以為「天才,更應該過著紀律的生活,如此一來才可以更接近成功。」於是,在對外宣示家裡有各天才後,父母開始及早規劃天才兒童的訓練。從此開始,維特的成長過程,不斷的被剝奪,他開始為了父母跳級、為了父母學琴、至最好的學校上課、不能跟喜歡的小保姆在一起,為了訓練天才,我們得杜絕誘惑,同時我們也必須自我犧牲,但是這也不禁使我想到『難道,我們真的懂什麼是對孩子最好的方式嗎?』或是『我們真的瞭解,什麼是對天才…最好的教育方式?』
「先放手,才會獲得」這是爺爺對維特說的話,充滿東方哲學的韻味,但卻也是劇中重要的轉折點。維特選擇『失去天才』成就其他的可能性,失去光環後的維特,終於可以跟同年齡的夥伴學、騎腳踏車、自由的聽音樂、『想』彈鋼琴的時候才彈琴、甚至還有玩股票?!?
天才的殞落‧傷誰的心??
因為擁有「天才兒童」,父母的權力似乎也高漲起來,他們可以決定要什麼樣的褓母、鋼琴老師、學校,也可以驕傲的對其他人說「你沒有資格教導我的孩子」,於是為了提供更好的教育給孩子,母親自我犧牲,擔任起兒子專職的褓母。也因此,在失去『天才兒童』後,母親失落的心情實在令人玩味。維特自由了,但是母親卻傷心了。每天媽媽以淚洗面,當兒子再也沒有能力彈出悠揚的樂曲後,究竟還有多少母親可以打從心裡愛自己的孩子?而究竟有多少父母真的懂得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嗎?
有時候自由是需要有所犧牲的,維特悟懂了爺爺所說的話,他犧牲母親對他的期待,成就了自己無限的可能性,這部電影,看完後不免有些感觸,或許是因為,追求自由、沒有極限的人生,也是每個人心中所期望的吧!
最近這幾天恰好是基測,聽說,以前在我們那個年代都是「一考定終生」,但是現在卻是,從國中開始,每一次的考試都非常的辛苦,因為,每一次的考試都會在最後推甄時列入參考,也因此,每一場考試我們都沒有失敗的本錢!!加上,現在走的又是多元教育,一本多綱,為了要應付考試,大家的書包都越來越沉重了!父母、媒體、政客每天都在罵政府,每天早晨聽的廣播裡,也有不少是父母把孩子往國外送,希望他們可以接受比較好的教育,原本政府的美意,成了孩子的負擔,如今小朋友越來越辛苦,一切都是政府的錯!!
然而,當我看完《想飛的鋼琴少年》後,卻覺得,造就這一切的人,不就是那些每天罵政府的父母嗎?
其實,小朋友考試考壞了,有這麼嚴重嗎?其實如果沒有父母在一旁搧風點火的,小孩子考100分,跟考75分到底有多大的差別??如果沒有父母師長在一旁大驚小怪,誇大其詞的說「沒考上好學校‧你的人生就毀了」,小朋友真的會有這麼深刻的感受嗎?
劇中一句「現在大家都知道我們家有個天才了!」,一語道破許許多多父母的心態,或許許多父母更在意的是自己的榮耀吧?!而身為父母,或許也有種優越感『總是相信自己的人生經驗比孩子來的豐富』,於是孩子這一路成長過程中便扮演起獨裁者的角色,而非引導者的角色。
100分、75分在我的眼裡,最重要的差別是—那不懂的25分是什麼?這段落差,如果能在往後的學習人生裡弄懂不就好了嗎?萬一…因為資質不同..而無法把25分的落差都補起來,那麼小朋友自然而然就會走往適合自己的方向了吧!然而,最誇張的是,看到更多父母老愛斤斤計較100分、95分的差別,孩子為了要補足那5分的差距,還得不眠不休的來加強,父母的期許,竟然造就孩子不可思議的荒謬人生。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傷心,是因為父母的傷心,就如同維特的生活一般。維特雖然彈的一手好琴,但是卻總是為了母親而彈,維特雖然跳級,卻是為了父母而跳,許多孩子也是,雖然可以考95分,但是卻為了討父母歡心,而努力的要往100分邁進。孩子為了父母,父母為了「孩子以後有更美好的人生」。
但是,父母真的懂什麼是美好的人生嗎?如果自己都不懂,又怎麼一直叫別人要追求美好的人生呢?
有影評說,這部電影是在討論盧梭的教育觀,提倡的就是「孩子的情感教育先於理性教育。尤為強調通過個人經驗來學習」。
雖然盧梭的道理我不真的很懂,但是,我挺喜歡電影後半段,維特自由自在練習琴、跟爺爺開模擬飛機、更喜歡他玩股票、還有他追小保姆的模樣,而這部電影最後的結局則告訴我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追求行動自由,也要追求財務自由,否則你不會有錢買模擬機、飛機,也不會有很多錢可以泡妞。
雖然,我的結論很奇怪,跟前面所提的基測、天才的損落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是,相信看完這部《想飛的鋼琴少年》之後,或許你也懂得我的心情喔!!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