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學並不是一個改變別人的學說,而是為了讓自己改變的心理學。
——-被討厭的勇氣p.119
- 2015感動我的五本書:https://goo.gl/jnDrrP
- 2016已閱讀純紀錄:https://goo.gl/ZzSwoI
今年寫了一篇【2015感動我的五本書,最愛,被討厭的勇氣】之後,意外地促成了,這本書的讀書會,在博哥小學當故事媽媽,認識的這群姐妹們都非常熱愛學習,再加上,這類書名實在太吸引人了,所以,決定要大家一起拜讀這本書!!
閱讀,對我來說,改變了我的生活,但是,並只是因為「讀」,生活就改變了,而是因為讀完後還願意「做」看看,才有可能進入變化的契機,每每有機會翻閱多年前讀過的書時,我總是會很訝異地發現,字裡行間提到的種種,原來,就這樣默默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於是,當我翻閱「生活簡單就是享受」時,更是再次地觀察到,這本大學時就已經讀過的書,已經完全與我的生活融合在一起,例如:從那時起我就不大看報紙雜誌電視,丟東西最初始也是跟這本書學,這個發現,後來在很多本書裡,都有發現,而2015年影響我最大的,就是這本「被討厭的勇氣」,還記得當時我闔上書頁,跟湯尼哥說「太感動了~生活不能沒有阿德勒」的心情啊!!
讀書是否一定會對生活發生改變,倒也是不一定,有的人閱讀就是純粹的娛樂,但是,我個人閱讀是因為好奇,以及,想尋求一些解答(改變),不過,閱讀的感受,往往在讀完之後就沒有了,如果,大家可以透過討論,增加對某一本書的印象也挺好的,於是,讀書會開始囉!!
這本書,更有五章,以「夜」為單為,由哲學家與年輕人的對話開啓序幕,透過兩人的問答,展開對於阿德勒概念的說明,以下簡單的記錄書中提到的重點、個人感想、讀書會的提問!!
第一夜 否定心理創傷
- 本章觀念:生活型態、決定論或目的論
- 你的不幸是自己選的,你同意嗎?
-
重要的不是你經歷什麼,而是你如何運用它
一個學派(流派)的形成,往往跟當代的氛圍有很大的關係,阿德勒存在的時代與佛洛德同時期,相較於佛洛伊德的決定論,認為,人都是受過去(心理創傷)影響,阿德勒是否定心理創傷的,他認為,不幸是自己的選擇,而且,你可以自己決定生活型態,也就是,現在的快樂或不快樂,其實,是自己要負起所有的責任。
關於這個提問,許多人有不同的看法,而且,也有人認為,作者這樣寫,實在太過偏頗極端了,然而,就是因為作者很肯定得這樣陳述,因為所提到的內容讓人有所質疑,所以,反而可以得到許多討論,到底,過去的心理創傷是否會影響我們,是個好問題,過去,我們都認為,這當然是,yes,但是,卻忘記,這樣說時,也忽略了,個人有選擇的權利啊!
第一夜只是一個起始,擁抱許多疑問,是很正常的,而且,有這些疑惑是正常的,書中說的,你都同意嗎?讓我們繼續吧!!
第二夜 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 本章概念:自卑感、自卑情結、優越情結、追求卓越是與自己比較非競爭。
- 自卑感是好的,會人擁有向上奮發的力量。
- 而自卑情結則是不好,「因為A,所以B」,反而限制了自己。
- 人生任務:工作的任務、交友的任務、愛的任務(皆與人際關係有關),之所以不幸,是因為無法面對這些工作任務。
- 行為目標面向:(獨立)、(能與社會和諧生活)
- 支援行動目標之心理層面:(我是有能力的人)(人人是我的夥伴)
前幾週,因為擔任「我的大學不後悔」評審,看了許多部短片,其中這部「」主題與阿德勒討論的議題非常接近,所以,引用於此,大家先看過影片,我再來聊聊自己的想法:
影片中的柏翔是聽障者,他的生活,肯定有許多困難,也因此,他的條件(因為A)當然會影響他個人的發展(所以B),但是,影片中的學姊,卻點出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因為自己是聽障….而要求別人….」,所以,重點,不是因為自己是聽障,而是,自己將聽障視為一個妨礙自己發展的條件,你也可以選擇,不讓它影響你。
而影片中還有個有趣的觀點就是,因為聽力障礙,所以,經常覺得自己被排擠在外。其實,這樣的想法,只能證明,你只在乎你自己。
在這夜中,提到一句話,是讀書會成員中,有人印象很深刻地「會在意你長相的只有你自己啦」,這個道理也是相同的,其實,害怕被批評,正是你只在乎自己的證據。
在此,我想聊一下我家中發生的小故事,話說,博哥進入小學時,成績大幅落後同學,因為考不好,所以,被同學笑,心情很差,有次還在家中大發脾氣咧。
結果,我知道他不高興的原因之後,我說「因為大家都考得好,你的分數比較低,別人會想笑你,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啊,這種事情,不要太在意就好了」這樣講,博哥當然還是會憤憤不平啊,於是說問她「你摸著良心說,你自己以前有沒有嘲笑過同學?」他當然是回答沒有,不過,他自己知道,這類似事情,其實偶爾還是會發生的不是嗎?我提醒他,透過被人嘲笑,好好感受一下被笑的滋味,以後想笑別人時,節制一點,再來是,別人這樣笑,沒什麼惡意,因為注音大家都學過了,你還沒有學得很好,自然會比別人差。
博哥的壞心情,代表的是,他過於在意自己的感覺,因此,被笑就覺得受傷,其實,只要知道,成績只代表自己的學習狀況,而不是你這個人的好壞,成績無法評價你這個人,即使別人想要用這個評價你,但是,你不必追隨他的評價就好了,這樣想,就不會覺得被笑有什麼了不起,甚至,搞不好自己也會跟著呵呵大笑的說,對啊,怎麼可以考這麼差,還有努力的空間。
同樣一個被笑的事情,可以,視為霸凌,也可以,淡然處之,但是,只要你的心很敏感,別人說什麼,你就覺得,他說的沒錯,我很差,那,你一定就會覺得受傷,所以,重點「不是你經歷什麼,而是你如何運用它,就是這個道理」。
影片中的柏翔很在意自己被忽略、被排擠的感覺,他感覺到少部分的同學對他的不耐煩,其實,那是他只在乎自己的證據(因為很重要再提一次),這樣講,未免太過沒有同理心,可是,我確認為事情不是這樣的,因為,影片中,柏翔也提到,其實是部分同學對他不耐煩,因此,不是所有人都這樣對他,再來是,他聽力不好,確實是需要別人幫忙他比較多,他才可以聽完整其他人聊天的內容,他確實是麻煩了別人(這是客觀的事實),此時,別人只是沒有注意到他而已,並不是排擠他,但是,他只想到他自己無法完整聽到內容就認定別人排擠(主觀的認定),這樣,對於沒有這樣想的同學也相當不公平,而且,就算是別人覺得這樣有些麻煩,他也不需要自卑,因為他的狀況真的是會給別人增加一些麻煩,因此,當他內在有這種受到忽略的感覺時,事件是中性的,但是,他的感受是負向的,是因為,他自己詮釋的問題,是因為,他只在乎自己被排擠的感受,而無法觀察到現實情境的狀況。
所以,感到自卑是正常的,因為,阿德勒有說,自卑感,是每個人都會具有的感受,這反而會是你向上的力量,而且,自卑的項目,不是客觀的條件,而是主觀地感受,但是,因為自卑而扭曲現實的線索,變成自卑情結,希望透過自己自卑的項目,大家都應該理所當然地對我好一些,就是一種負向的結果。
在閱讀與參與不同的課程,以及,與人的互動中,我學習到,會感覺到不舒服,那是因為自己太過敏感,只要能夠適時地提醒自己,你會發現,其實世界是友善的,而,這不是假樂觀,也不是改變觀點而已,而是,學會真正客觀、理智的評價遭遇到的人、事、物,因為,遭遇到的事件本身是中性的,無所謂好壞,而你會很在意,是你的評價所引起的,同樣的事件,為什麼有人沒有感受,有的人卻會記一輩子,因為真正在乎的只有你自己,只有能真正的體悟到這點,生活型態就可能瞬間改變,因此,阿德勒是一個改變自我的心理學啊!!
至於,有人反應以下的項目,很難理解,就讓我們後面再慢慢闡述:
- 人生任務:工作的任務、交友的任務、愛的任務(皆與人際關係有關),之所以不幸,是因為無法面對這些工作任務。
- 行為目標面向:(獨立)、(能與社會和諧生活)
- 支援行動目標之心理層面:(我是有能力的人)(人人是我的夥伴)
第三夜 割捨別人的課題
- 否定「認同的需求」,因此,不要為了滿足「那個人」的期望而活,你「不是為了滿足他人而活」
- 亞力山大大帝之哥帝安的繩結
- 這個章節最重要的是關於,課題分離,廣義的來看,對方喜不喜歡、討不討厭我是別人的課題
- 所謂的自由,並不是從組織(家庭、學校、公司..)中解放,如果,無法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想付出可能不被認同的代價,是不可能真正的自由p169
- 當我改變的時候,變的就只有「我自己而已」p174
我想這一夜的討論,對許多人來說,會是相當衝擊的,心情震盪完之後,好不容易同意它的觀點之後,接下來,又必須要面對,很難做到的事實。
書中先是否定我們有得到「認同的需求」,這意思是,我們確實有這個需求,但是,這是不需要的,他的假設是,沒有了認同的需求,你也不需要為別人的期望而活,而,我們會想要符合誰的期待呢?首當其衝的是我們的父母,在來是,面對自己的孩子時,孩子也不需要符合我們的期待,因此:
「從這裡開始,就不是我的課題了」,然後把他人的課題切割,捨棄。這就是人生卸下重擔、變得單純的第一步。—-p150
說到這裡,簡直就像是在進行一場大逆不道的討論會不是嗎?但是,很有意思的是,如果,我們無法(也不想)符合父母的期待,父母必然失落,而失落,是父母的心情,不是你的(那是父母的課題),所以,那是父母自己的問題,而我們要做的只有「選擇一條自認為最好的路(p151)」。這樣的論述,我很欣賞,不過,這恐怕會衝擊許多人的神經。
在正式進入討論之前,我又要來分享家裡的小故事,對象又是我家博哥(哈哈~他長大會不會覺得很哀怨啊),話說,有天早上,我在房間就聽到,客廳有兩個人在吵架的聲音,原來是,博哥早上快遲到了,所以,他希望他老爸可以幫從書包拿聯絡簿起來簽名,但是,他爸早上起來是很忙的,會洗碗、準備早餐,再加上,拿聯絡部本來就是博哥自己的事情,不是嗎?所以,當然就沒有理他。
結果,我一直聽到有人在那邊大吼大叫地說自己要遲到了,為什麼不幫他拿聯絡簿,於是又是他老媽出現的時候。為什麼用這種口氣講話,這樣的說話態度,我們不討論任何事情,好了,博哥稍稍冷靜了,我在問他為什麼不自己拿聯絡簿,聽完他的理由我說,我記得很久以前有提醒過你,回家之後,就把聯絡部先拿出簽,講過以後到現在你有做到嗎?他默默的不出聲,我有說過,這樣早上會比較趕來不及,我有說過嗎?點點頭繼續默不出聲,早上簽本來就會來不及,之前就提醒過你,我從來沒有因為晚上你沒有拿給我就生氣,你也知道早上才準備簽名會遲到,你自己沒有早點起來早點把這些事情完成,跟爸爸沒有幫忙有什麼關係?
好了,沒事了,他默默的,把聯絡簿拿出來牽一簽,趕著出門去。
所謂的課題分離是,不要把別人的課題當成自己的,簽名當然家長的工作之一,但是,每天功課有哪些進度,那些需要大人協助,是他也必須自己要知道的事情,以前,我也會催促他把聯絡簿給我簽,可是我發現,他有自己喜歡的節奏方式,我也可以配合,只是,我也必須告訴他這樣會有什麼樣的結果,既然他選擇了自己喜歡的方式,也必須要承擔那個方式的後果。所謂的課題分離,不是要蠻不講理,也不是要獨善其身,而是讓大家各自做好(承擔)自己應該要成長的部分,介入別人的課題,可能會剝奪對方的學習,一再地重複,可能對方什麼也沒有會,並失去面對問題的勇氣(p159)。
所謂的,不介入課題,不是不管他,反而是要先判斷這是如何辨別那些是自己或別人的課題,才能知道怎麼做才是對彼此最好的,那又該如何判斷是誰的課題呢(p145)?
-
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最後會有誰來承受(必須承受結果的就是那個人的課題)
-
不干涉他人的課題(因為,只有自己可以改變自己)
所謂的不介入,也不是置之不理,有時候我們會把不介入與冷漠化上等號,但是,這根本是兩回事啊?!因為課題分離,只不過是人際關係的開端而已啊!!
這一夜最後有討論關於自由的問題,其實也是討論關於是否需要別人認同的問題,只有完全擺脫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同,才有可能會真正的自由啊!
第四夜 世界的中心在哪裡?
- 社會意識是我們在思考什麼是「幸福的人際關係」,也就是,把對自我的執著轉變為對他人的關心(p187)。
- 那些做不到「課題分離」,被認同需求束縛的人,也是極度自我中心的人(p188)。
- 完全只在乎「別人是如何看我」的這種生活方式,其實正是以自我為中心,只關心「我」的生活型態。憤憤不平,是因為只在意別人是否為我們做什麼。
- 所謂的歸屬感,不是待在那裡就能得到,必須主動積極參與共同體才有辦法得到(p193),轉變是「這個人可以給我什麼—->>>我可以給這個人什麼」。
未完續待….延伸閱讀〔迎向幸福,世界不是以我為中心,成為有能力的人吧〕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