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機會到幼稚園與老師們分享關於心理學的議題,有鑒於心理學的主題真是太多太豐富,所以,我挑選了薩提爾模式為概念的分享,談關於自我覺察,因為只有2個小時的時間,能講的內容太有限了,不可能將一個模式介紹的很完善,於是,將主題放在「自我覺察」上,談談,自我覺察對於生活的影響,以及,薩提爾模式又是如何影響自我覺察這個概念!
分享的開場,我先談「尋找快樂的15種方法」,這是一個人生勝利組的心理醫師,在治療病患的過程,發現自己越來越沒有熱誠後,決定透過旅行尋找快樂的意義是什麼,他走過中國、西藏、非洲、最後是美國,發現新的人事物互動,發現新的生活觀點,不過即便如此,他依舊得面對最深層的,關於自己的恐懼,害怕別人不愛自己!
以上是這部電影的主軸,不過,在這場分享上,我只是想要很簡單的帶過一個觀念,那就是「心理醫師是不是比較不會有心理病」,看到這裡,答案實在太明顯了,當然不是如此,不過,業界有這麼多的心理師,如何判斷他適不適合你,是不是個好醫師呢?重點只有一個,那就是,心理師本身自我覺察的能力是否夠敏銳,一個能夠敏感自我覺察心理師,才不會將自己的觀點強加在病人身上,他可以時時警覺!
自我覺察,不只是心理師需要,其實,每個人都需要,只是因為生活中太缺乏這方面的資訊與訓練,所以,我們不知道要覺察什麼東東,所以,這個關於心理學概念的傳遞,必須先從我個人的自我覺察之故事與歷程說起!
這個故事,從,我的這一天開始說起,自從有臉書之後,經常會使用它,所以,每天都可以回顧每一年這一天所發生的種種,恰好在分享這個議題之前的幾天前,我看到了這個動態,也就是四年前的今天,正好是我的離職日期,那天開始,我沒有停止工作,但是,再也無法以過往對於工作的定義來思考,所以,從那天開始角色得重新定一起!
由自己離開職場,所建構的美好理想,以及,現實上會遇到的困難,反思「角色」帶給我個人的影響,以及,後來我是如何跳脫「角色」的束縛,成為真正可以自由做很多決定的人,這些角色的限制如下:
- 在家事做好,晚餐也要準備好。
- 參與活動的大小事。
- 當個溫柔的媽媽(可我明明不是啊參考這篇)。
不過,跳脫角色束腹是個延伸題,得先思考,自己的生活裡,究竟都扮演什麼角色,以及,對於所謂的「扮演好這些角色」的定義是什麼?並問大家,這些角色的想法是從何而來,在引導到關於,家庭的母親關係、父親關係。舉例來說,我個人扮演的角色有:妻子、母親、女兒、媳婦、部落格、家長、學生….(有的人是主管、老師、部屬),每個人可能同時負擔很多不同的面向,每個角色都可能有不同的期待,而在此,我當然也有很多故事可以分享,因為,我每天都活在角色裡,不是嗎?
可是,自我覺察,幫助我,不要陷入角色裡,不要只做義務的事情,而是,也要學會,扮演我自己。
因為如果我對於角色的期待,與我本身的個性不同,在「做」、「進入」角色時,我就很容易地陷入失望、沮喪、甚至憤怒裡,由故事帶到,甚至有時候我們對別人的怒意,其實是因為對自己的角色執行得不夠完美所產生的,不見得是因為讓我們生氣地對方造成的,譬如,身為媽媽的一定都有這個經驗,那就是,當孩子表現不如預期時,失控的大叫、大罵的經驗,某個部分,這是跟期待有關,而這個期待,有對自己的,以及,對於對方的!
由期待,我才開始慢慢地帶到薩提爾模式中提到的,冰山理論,所謂的冰山就是,表面上可見,與海岸下不可見的,比例,有著很大的懸殊。
在我們生活教育中,我們通常只學到看表面的行動,卻無法理解,行動背後,冰山下那龐大的,關於心裡的躁動,而且,仔細看這張圖,所謂的「期望」也不過是冰山下,非常細膩的,其中一角罷了!
所以,要如何提升自我覺察呢?
我覺得有幾個問題與練習,大家可以在家裡就自己試試看:
- 問自己活在哪些角色之下?
- 哪幾個角色最重要,並且,什麼是扮演好角色的關鍵?
- 而這些關鍵中有哪些「必須」與「應該」?
- 最後問自己這些「必須」、「應該」是從哪裡來的,知道它從哪裡來,有可能不必「必須」、「應該」嗎?
跳脫這個角色之外的必須與應該,請問,自己所期待的生活樣貌又是什麼呢?如果可以不必遵循這些角色與期待,真實的自己是什麼樣貌?你可以接受真實的自己嗎(譬如我是脾氣不好、不夠勤快)?接納之後,那些可以努力調整看看,那些事不可能改變,我們該如何面對它?
所謂的自我覺察,就是多問自己幾個好問題,學會問問題,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試著瞭解自己冰山下的其中一小塊,理解自己為什麼會這樣想,很快的,也許,對於跳脫角色這件事情,你也會有不同的想法,而這個改變又會是什麼呢?也期待你們的分享噢!!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