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統合與改觀-我們可以改變對自己的看法嗎?助教筆記day1

改變對事情對看法“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卻是在學習心理學過程中,努力的目標,可以改變觀點,就可以增加生活的彈性,也可以減低人際衝突。但是,心理學概念的第一要務,最重要的還是在提升「自我覺察」,而這個歷程最難的是—持續保持覺知的狀態!⬇️ 而改變對自己的看法,連穿同一件上衣呈現出來的感覺都改變了,這真的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啊!!

斷捨離。進階-2

以前,我對自己的外表很自卑,覺得自己很不好看之外,還不敢照鏡子。但是,這次在演練的時候,老師的提問「你最滿意自己的哪裡?以及不滿意哪裡?」我想說的滿意的是「整張臉」….但又覺得這樣很自戀(哈)。因而,我忍不住思考,是什麼,讓我發生這麼大的轉變?

這天的練習,透過提問,讓大家思考關於「我」的資訊,然後,再延伸,思索「我們是怎麼想的」。以下是提問:

  • 提問1:你最滿意自己哪裡?最不滿意自己哪裡?
  • 提問2:最喜歡自己哪些特質、能力?最不喜歡自己哪些特質、能力?

提問出現後,注意力焦點會跟著問題走,因而有了覺察自己的狀態,從外在到特質。接著是,如何引導大家討論,以下是討論設定的議題:

  • 討論1:上述這些喜歡與不喜歡,為什麼會存在,是因為自己?還是因為其他人的關係?
  • 討論2:上述這些特質帶來哪些好處、妨礙,如果最喜歡與最不喜歡要選擇保留其一,會選擇哪一個呢?

在寫這個心得時,我想到自己一個有趣的變化,就是對「自己外表」的認識。

以前,我對自己的外表很自卑,覺得自己很不好看之外,還不敢照鏡子,即便學生時期,有些人都會覺得我很可愛,而且有些追求者,但是,我就是認定自己外表不好看而覺得自卑。而這個認定的影響就是,當別人覺得你外表好而對你有好感時,內在會感覺很惶恐,因為明明自己是如不可愛的人,真的值得被喜歡嗎?其實在生活中的影響層面是很廣、很多的。

但是,這次在演練的時候,老師的提問1時「你最滿意自己的哪裡?以及不滿意哪裡?」在想滿意自己哪裡,看大家都中規中矩地講自己的一項特質時,其實我想說的是「整張臉」….但又覺得這樣很自戀,所以就作罷了(哈)。

這個發現引發我思考,是什麼,讓我發生這麼大的轉變?從自卑到懂得自我欣賞

對「自己有不同的看法」時,拍出來的照片也感覺差很多,以前,覺得對自己外型不滿意時,拍照總是「滿臉尷尬」,但是,當覺得對自己很滿意時,拍照看起來也很自然,而且就算身形不完美,也很懂得遮蔽,由於表情、服裝、髮型也差很多,拍出來的效果當然也差很多啊!!

所以,重點不是我們擁有什麼,而是,我們如何看待自己所擁有的事物

因而,我們該如何改變對自己的看法呢?當然是可以的啊。

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的初始,應該無可避免的,是因為「他人的回應」而來的,如何看待自身的外表是好或不好,特質是好或不好,剛開始都是透過重要他人而來,所以,最後得到一個屬於對自己的認定,覺得自己是「可愛或不可愛」、「好相處或不好相處」、「聰明或不聰明」、「脾氣好或不好」…..

然後呢?這是否就成為無法動搖的想法。

這日的主題是「改觀」,這段時間以來,透過學習與教學,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其實,要改變觀點是很難的,人們總是會很「堅持某些觀念」,即使,這個觀念常讓我們受苦。

有時候是沒有覺察這個觀念存在,有時候是覺察後還是無法改變,因而,一定有更深層的什麼在裡面,而這個探究就是我們可以努力的地方。

所以,重新回對課堂裡的討論,我覺得,除了認識自己的優點與劣勢之外,再進一步的思考,(1)這些觀點是從何而來,(2)究竟是「自己對自己的觀察」、或是「別人對我的評價而來」、以及(3)這項特質對生活的影響是好或不好。

察覺這些優勢與劣勢的存在之外,下一步就是必須理解:一項特質存在,必定有生存的價值與意義(是的即便是不喜歡的特質)。因此,更全面的角度欣賞這些特質,而非單一角度欣賞,必定會有更多體會,同時也可以更有彈性的運用它。以下是演練時,我自己所列出的特質“:

 

即便是不喜歡的特質,會在生活中妨礙到我,當老師引導地問,你想要刪除哪一個呢?如果只能保留其一,刪除喜歡or不喜歡的特質?

我還是覺得,我 都不想 刪除,因為,不管特質喜歡或不喜歡,都共同組成「我」這個人完整的內容。例如:

我喜歡的特質「親和」,是個很棒特特質,但是,也不是完全對生活沒有妨礙,特別是,當遇到「真的很有問題的人」時,卻因為想當好人、想當個有親和感的人,就不會硬起來生氣,但是遇到某些人時,生氣、保持距離…其實才是比較好的選擇,所以過度地強調親和、和諧,有時候也會是麻煩的。

「體貼」對很多人來說是好的特質,卻被我列在不喜歡的部份,因為「體貼」會讓我現在的生活變得疲憊(因為對家人服務好也是讓人疲憊的),但是,可以照顧家人對我來說是很有意義的事,對我來說也很重要。我喜歡體貼讓我與家人間有更好的連結,不喜歡的是,因為太體貼而過度注意細節而造成自己的疲憊,有了這個覺察後,就可以有所調整—適當的體貼—這樣就不會累了

此外,「把事情做好」看起來是正向的,但是,也是造成我做事情拖延的主因,因為想把事情做到某個水準,做到自己滿意,做到符合良心,有些事情就是過了不了,這樣對事情的進度絕對會有影響,此外,還可能為了做好而熬夜,因此,造成身體過度的消耗。這個特質我覺得挺好的,只要不要過度消耗自己的能量就好了啊。

因此,不管是特質,或是發生的事件,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切入,同時,發現用不同角度思索時,帶給人的感受也相當不同,因而如何訓練自己「多元角度思考」是滿好的一件事情,可以「幫助」自己「練習改變觀點」。

對自己的外觀自卑也是,可以練習「主觀的認定」到「客觀的評估」,而且,理解自己是如何看待外表,如何評價…就可以讓我們更客觀的觀察到自己說說的是否為真,是否這個信念可以調整。

當然,在NLP的演練裡,當然會提供許多實際的技巧,其中:情境改觀意義改觀正向意圖,這三項就是這項改觀歷程的工具。

情境改觀就是抽離時空因素後,同樣的東西有不同的效果,例如:孩子玩樂的叫聲很大聲,對於需要安靜的父母來說,是個困擾,但是,換個情境,遇到壞人時可以大叫就很好,在樂園裡,遠遠的就聽到孩子的叫聲也會覺得很安心。這就是透過情境的改變,將本來對某個特質、能力的看法進行改變。這個技巧會有些困難,但是做得好,改變的力量會出現。

意義改觀有點類似講道理,涉及價值觀、信念,賦予新的意義。例如:孩子玩樂的叫聲很大,意義改觀,可以這樣做「孩子叫聲大表示身體好」、「還子在家裡願意大聲叫表示跟家人關係很好,在家中很自在,覺得家裡有足夠安全感讓他可以盡情玩耍」。做意義改觀時,會比情境改觀來的冒險,因為如果其中涉及的價值觀與互動的當事者差異太大,反而無法跟當事者達到溝通,因為彷彿是加諸不屬於對方的價值觀在對方身上,所以使用起來要很小心。

其實對話的過程,重點並不是要改變對方,或是,要對方發生觀念的改變,而是透過對話,讓對方有機會以更寬廣的角度看到自己的問題,所以,要提醒自己的是,我們的目標從來不是「改變對方」,每個人都是自己問題的專家,陪伴者只是讓對方有機會用更多元角度看到同一個問題,對方會有自己的體會、學習、感受,而這並不是陪伴的執行師可以控制的部分。

其他NLP心得筆記・延伸閱讀・認識【流動瓶子】,粉絲專頁【按讚